|
|
|
峨眉武术浅述
博武国际武术网 2015-11-2 10:48:48
一、 峨眉武术历史人物的初探
古往今来峨眉武术高人辈出。据《四川武术大全》记载:“春秋战国白猿公,字衣三,即峨眉山的(司徒玄空)”。《中国武术史》记载:“战国白猿,姓白名士口,字衣三,号动灵子。”《乐山市志》记载:“白衣三,相传战国时期模仿山猿动作创编了峨眉通臂拳”。据传,战国时期时有三大剑法,为剑法始祖,乃“越女剑法”、“玄女剑法”和“猿公剑法”。而“猿公剑法”便是峨眉山道人司徒玄空所创。司徒玄空是有史以来被史料记载的中华武术第一人,为峨眉武术的起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谓是峨眉武术的第一创始人。
北朝东魏的“淡然大师”为峨眉山武术创始人之一,其画像现在还供奉于峨眉山中峰寺殿堂内。他的俗家名为林时茂,原是南北朝时期东魏孝静帝的“镇南将军”,因与上司高欢之子高澄不合,便到泽州(今山西晋城)析成山问月庵出家,法名太空,别名淡然。后来到峨眉山中峰寺,并扩建了中峰寺庙,在峨眉山中峰寺修住期间,修行诵经之余,将自己精湛的军旅攻防技术传入峨眉山。
南宋的“白云禅师”,由道入释门,兼研密宗,精于歧黄之术,创立了“峨眉临济气功”。临济气功集释、道、医、武之精华于一体,即流传至今的“峨眉十二庄功”,其武学功夫修善深厚,内涵及哲理丰富。
南宋的“德源长老”,因其眉毛为白色,故人称之为“白眉道长”,德源长老在白云禅师的基础上对峨眉武术加以创新,创编了“白眉拳”,至今流传于四川、广东、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又涉及峨眉僧道武术之长,结合自身经验,编写了《峨眉拳术》一书。
明代是峨眉武术成熟和发展时期,许多武师的拳术炉火纯青、技艺惊人。如“普恩禅师”即峨眉枪法创始人,其枪法在明清武术家吴殳(1611年——1695年,江苏娄江人,号仑尘子)编撰的《手臂录》中写道:“西蜀峨眉山普恩禅师,主家白眉,遇异人授以枪法,立机空室,练习二载,一旦悟切,逐造神化,遍游四方,莫与并驾。枪法十八扎,十二倒手,攻手兼施,破诸武艺”。后普恩禅师将其枪法传于徽州武术家程真如和月空行者,便将普恩禅师所传枪法命名为“峨眉枪法”,并著《峨眉枪法》一书。
明代抗倭名将唐顺之游览峨眉山时亲眼目睹了峨眉功夫,写下了《峨眉道人拳歌》诗词,全诗三十行,每行七言,全诗记述了峨眉拳整个演练过程,高度概括了峨眉拳法功法原理和风格特点,同时对峨眉拳法高深艺境予以赞扬。
清初的“湛然法师”,居于峨眉山白龙洞多年,撰有《峨眉拳谱》一书。开篇有诗:“一树开五花,五花八叶扶,皎皎峨眉月,光辉满江湖”。据峨眉武术专家分析认为该诗描述了当时峨眉武术门派众多,兴旺发达的形势。“一树”指峨眉武术,“五花”指在当时巴蜀政治以及社会与武有关联的组织帮会,大致分布在五大地区的五大派系即点易、青牛、铁佛、黄林、青城;而“八叶”则指巴蜀武林的“僧、岳、赵、杜、红、会、字、化八个分支门派。
以上具有代表性的峨眉武术历史人物,给峨眉武术起源和走向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丰富了峨眉武术文化内涵。
二、 浅析峨眉武术的理法
少林武术以佛家思想为修;武当武术以道家思想为修;而峨眉武术融释、道、儒三教思想而修,当然三家武术都因地域不同文化的渗透而变化。在过去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交通闭塞再加上人文思想守旧封闭的情况下而峨眉武术却能广泛吸收、包容众家之长脱颖而出,给中华武术的发展史增添了新的篇章。当然与巴渝地区特殊的地域环境和风俗文化是分不开的。这样一来更加丰富了中华武术的文化理论和学术研习价值。它不仅仅是表面上常人道的武力、 武斗、或者某一种思想而言,它以三教高深的思想、理法与复杂地域文化的融会贯通,形成了以养心、养生、及武、医、益智于一体,可谓是博大精深。峨眉武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上,以“圆”、“空”、“自然”的妙境对其修身、修心、治心、治身素具高度典范。
根据峨眉武术古拳谱的名言名理来加以论述:
1. 在《峨眉十二桩功》秘释中,首段话曰:“象天则地,圆空法生,大小开合,惟妙于心”。
这段话阐明了峨眉武术较完善的思想和理法。“桩”其精意就是根据理法一切从根基、细微作手,好如一棵大树根系不牢固,营养水份不足,就不会枝叶繁茂;“桩”也可理解为禅定、禅意。“象天则地”就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天人合一的大道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和谐,在拳术攻防之道则以观天象测地理及自然现象与人体内在机制对应,主从统一加以修炼、顿悟来完善的。“圆空法生,大小开合,惟妙于心”高度概括了峨眉武术的理法,重点在文中“圆”、“空”、“心”三字的经典,指出一切动功的方法,都是“圆”和“空”生发出来的。在客观的条件下,“内圆”则观“空”之用,因为圆周的体积大,容积也大,故能受盛吐纳,内气滚滚;“外圆”则观“实”之用,因为形体运动也只有在圆的理论基础上,才能来去变化无碍,故能循环无端。因此,圆而又空,故能生发活泼自在、吐呐运行、变化无穷。在拳术运动中大小、开合、屈伸、往来能够使拳势自然顺随、得心应手,气、形圆而又空的话,那么惟有靠“心念”来调动,所谓的“拳从心发”,高度概括了拳学“随心所欲”的艺境。 本文的“圆”是建立在宇宙自然之道阴阳转换理法,在佛学讲的轮回和圆通也合,“空”即清明虚空。所以说峨眉武术它是融汇了佛、道的思想得以升华。“圆”即是“圆满”、“智慧”、“圆活”、“周而复始”的象征;“空”即是“空灵”、“虚灵”、“神明”、“纯熟”;“心”就是“道心”、“理心”、“指挥中心”(即大脑支配整个神经系统来完善一切行动),所谓一切惟心造。
当然峨眉武术亦与儒家思想有着密切关联,拳学中的不过不及、不偏不倚与儒学的中庸之道吻合。文也好武也好,那么就是要营造和寻找切机把握平衡为度的中庸思想,道家曰:阴阳平衡也然,这就是中国文化进化史的优秀特征。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都讲究“功贵得传而自珍”。我认为任何一种人类文化修为较完善的思想,它们的理法都是相应的。
2. 明代唐顺之的《峨眉道人拳歌》中就有记载,在此我把其中几言具有独特代表性的拳学原理浅析,其它的词言均以描述峨眉武术内劲、心法、及战略战术略。截其言“翻身直指日车停,缩首斜钻针眼透,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来进行分析如下:
第一句“翻身直指日车停”道出了峨眉武术的功法运动原理,内气滚滚,外形以圆运动的切线及刹车顿挫的发力原理,这里的力是内气、筋劲、骨力和身体的质量有机结合同时释放出能量的总称,即在内功经、内家拳所曰的发(角力)。第二句“缩首斜钻针眼透”说明峨眉武术技法精妙灵活,劲力通透,如水的劲势无孔不如,在攻防交技中怎样进入内圈施展有效攻击的写照。第三句“百折无腰尽无骨”这句指出运用功夫能够得心应手顺随自然的话,那么必须作到前后、上下、左右、内外无游离抽扯之意。这句话也与中国具代表的拳学《易筋经》的中心思想“柔弱无骨”的理法是完全一致的。第四句“一撒通身皆是手”,拳谚道:“无处不丹田”,“浑元一气”,也合太极上乘艺境“无处不太极”等,也就是说在拳术功防之道中挨着何处何处发的道理。任何传统拳术修炼达到上乘艺境时无不与此理法通。
3. 在《峨眉拳法》一书有云:“绝艺惊人侠士风,千年击技古今同,勘开玄理树新帜,悟透禅机弃旧功,假借玉女虚与实,真谛峨眉有非空,诸家应复昔时面,处处自然在个中”。
“十脚八手,六字真经,手采边门,脚打中宫,心无定意,形无定踪,出乎自然,纯乎性灵,能解此诀,是为正宗”。
文中述:“尔以丹田,我以涌泉;尔以根摧,我以稍牵;尔以意求,我以自然;自然功成,无影无形,每见笨拙,何以交锋”。又对峨眉武术的描述为“手如三春杨柳,步如风摆荷叶,头似波涛,身如柳,出手似闪电,发力如雷霆”。这些理法体现出峨眉武术的内涵与风格特点,从而修炼达到建体致用,自然而然神拳、神明、神化的艺境。
4. 明代的军事家、武术家戚继光编著的《纪效新书》记载:“巴子拳棍”。巴子拳棍也促进了峨眉武术的实战技击技法,尤其是巴人的短兵搏杀术令人胆战心惊。由于巴人的灭绝,历史原因,对其记载的文献不够丰富。
5. 明遗民清初技击家吴殳所著<<手臂录>>中,详细介绍了峨眉枪法十二倒手,十八扎法的经典套路。书中介绍的“治心篇、治身篇、宜静篇、宜动篇、攻守篇、审势篇、形势篇、戒谨篇、倒手篇、扎法篇、破诸器篇、身手篇、总要篇”,这里是以兵家的理论角度来系统阐述和总结了峨眉枪法的修炼。即又更加丰富了峨眉武术文化内涵。
以上记叙论述充分体现了峨眉武术高度的理法以及自然而然的拳学艺境,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也充分说明峨眉武术拥有较完整的体系。峨眉武术由人体五行基本气劲即横、直、竖、膨张、螺旋和基本技法五抡八角、左右十八锋,勾缠刹挂、针点绊截踩、腾挪闪展、挨肩靠挤、纵横交错组成;以圆、空生发出自然而然的妙境使之拳势的大小开合、屈伸往来、吞吐沉浮、自然顺随,循环无端;形成“刚柔顿挫、动静虚灵、飘逸自然”的风格特点;简曰:“阴阳顿挫,自然顺随”。
三、 风格特点分析
“刚柔顿挫”指内劲刚健,形体的柔顺,刚落点,柔行气,柔化刚发。在攻防交技气、劲、形轻重缓急顿挫生化。“动静虚灵”就是“内清虚、外脱换”的艺境。在攻防交技中建立在内景“清明虚空”,外象“柔弱无骨”,“动静”、“刚柔”、“虚实”共鸣自然致用,使之达到心灵手巧,巧手、妙手、神手以及“健顺和之至,太合一气”的妙境。峨眉武术描述: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一动则崖石迸裂惊沙走,一静则跳上蒲团成木偶。“飘逸自然”飘逸所谓的“凌空劲”,气势忽左、忽右、忽正、忽斜好如醉态,让彼不知此的重心、彼接触到此自不立。自然就是“顺随自然”。“飘逸自然”即“轻松自如,自然而然”,如:云行、风动神不知鬼不觉、来无影去无踪的神化艺境。
文中有论,峨眉十二桩总诀:“象天则地,圆空法生,大小开合,惟妙于心”;《道人拳歌》曰:“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峨眉拳诀:“心无定义,形无定宗,出乎自然,纯乎灵性。尔以丹田,我以涌泉,尔以跟催,我以梢牵,尔以意行,我以自然,自然功成,无形无影”。 综观这些理法充分阐明峨眉拳学“刚柔顿挫,动静虚灵,飘逸自然”的风格艺境。
四、以上精意与内家拳艺境修炼过度的对应
1. 小成:行拳招熟
形拳招熟的功夫艺境含三个内容:一是攻防招法的变化至妙,连绵不断,谓之招熟;二是各种功防招法齐备,皆能自变至妙而出,谓之招法全运用、能力全;三是必须身柔若絮,而又灵活稳准,才能以形攻形,形到后而乃能胜之,将人跌扑于地。小成功夫艺境主要完成的是“外形体”的攻防技术、技巧内容。在峨眉拳诀中:“百折无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及“圆活”的理法得以体现。
2. 中成:气、意拳懂劲
气、意拳懂劲的攻防功夫的成功标志有二:一 曰攻防招法含形随应至变,皆从他人取法;二曰身心空灵而手灵妙为基础。功到此艺境,则气意拳劲的法身、德之体的修炼功成艺就了。峨眉拳诀:‘尔以丹田,我以涌泉,尔以跟催,我以梢牵艺境。”
3. 大成:神拳、神明
毛发松弹守三阳的攻防功夫艺境,就是拳家通常所说的三功四德境。三功者,丹田定砣为用的太极紫金球,一功也;铁布衫、金钟罩的抗打功夫,二功也;一气涨渺的壮大拳势的一气之功夫,三功也。四德者,太极紫金球的定砣之功,其势如山之稳健,一德也;全体透空的虚灵妙境,身如羽,二得也;铁布衫、金钟罩的来力不入,三德也;一气涨渺的去力无阻,四德也。有此三功四德的功夫艺境者,谓之“动静虚灵”神拳神明的三阳攻防功夫阶段修炼的功成艺境了。又当及时转法升华到“凌空劲”。
“凌空劲”即“来无影,去无踪,一身清风悠然”的神拳神明艺境之第二阶段的功夫境界的写照!峨眉拳诀:“心无定意,行无定踪”;峨眉拳谚:手如三春杨柳,步如风摆荷叶,由此可见“飘逸”即“凌空劲”的艺境。
4. 成功一也,神化艺境
这是习拳功德艺境最后一个阶段,即至拳道合一的真一不二的无上艺境。乃从拳歌诀:手舞足蹈遂心意,至此方叫功夫完。简单说就是“随心所欲”。在峨眉拳诀:“象天则地,圆空法生,大小开合,惟妙于心”;“出乎自然,纯乎灵性”,“尔以意行,我以自然,自然功成,无形无影”,即体现“随心所欲、自然而然”神化的妙境。
历代高师、前贤之辈留下精辟的拳理,无不让后人惊赞。这些都是我们认识和学习峨眉武术的历史和文化依据,它的理、法、术遵循了客观自然规律,包罗万象,符合宇宙万物大道,素具优秀的传统武术。
峨眉武术作为中华武术重要组成部分。为弘扬这一古老、优秀的东方文化,在人类文化和文明不断地更新与进步的情况,我们要对其深入研究、探索、总结精髓,加大推广力度,更好更快地与现实社会生活接轨发挥有效的作用,为人类身心健康服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