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淘宝
 
adv1广告图片
 

王忠义论武术与中国画

博武国际武术网 2014-3-12 14:41:28

  

   武术,国粹;书画,国粹。武字从戈而止,是从搏斗而达到平和的过程。武术在实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与政治,人文,经济有着紧密的联系。武德受儒学的影响较深,更由忠、孝、仁、义、礼、智、信而形成了所谓的江湖意气。而武术的术又是在尊重人体力学的基础上,并借鉴自然科学于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的,它在意识和指导思想方面更多的受道教文化与佛教文化的影响,接受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并将阴阳虚实相生相克的对应规律,使用得恰如其分,唯物地唯心地交织其中,充满了神秘色彩。有精忠报国者,有行侠仗义者,有占山为王者,有杀富济贫者,武术始终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并对社会变革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我国,崇文尚武是精神美德,文武之道一张一驰,文人之好剑,曾为一时之风尚,文事则有武备乃千古名言。文武之道同受中华文化之哺育而相辅相成,文武之道既保持各自的特点又相互印证,文武兼备称为全才,成为美誉。习武弄文同样受到人们的尊崇,而文武的概念亦延伸到,张驰为文武,文主其内,武主其外,文则谋也,武则技也。刚则为武,柔则为文,动则为武,静则为文,刚柔相济,动静相生,故研究中华武术与研究中国书画有异曲同工之妙。

   中华武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诸多流派,她与文化同步,有南北宗之分,内外家之别。比如以地域而分的少林派、武当派、峨嵋派等;以姓氏分的查拳、花拳、陈氏太极、杨氏太极等;有以意取名的八卦、太极、形意、八极等。她们由徒手到器械有各自的套路,她们取名虽有不同而指导思想练武意识却是相同又相通的,又各自有着显著的特点。有南拳北腿一说,又有“手是两扇门,全凭脚打人”一说,“一要学,二要演,三要功夫四要胆”,学之以精,演之以勤,功夫宜纯,胆之以正,“井掏三遍水清,人投三师艺高”,“冬练筋骨夏练皮,内外要练一口气”,要“气沉丹田”,“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所谓“脚去手不去必定打不离,手去眼不去必定打不离,眼去心不去必定打不离”,把动作的要点最终放到了“心”上,这就是武术的神。神即人体各部位有机的配合,全凭心态的调整而达于眼,要求眼到手到,手到眼到,称为眼神。习武者很讲究基本功的训练,把基本功称为“童子功”,即最初必须练习的动作。通过基本功的训练,使身体的各个部位的伸展幅度达到极限,并使这些部位的配合达到默契的地步,最终达到“六合”。初习武术须踢腿拔筋,扎根扭腰蹲马裆。要求腿脚要前打顶门脑,后打紫巾冠,练拳不练腰终究艺不高,练拳不练腿到老冒失鬼。初习武术者基本功练不到相当程度,老师不会让你进入套路的练习。而器械的练习又是建立在徒手套路熟练的基础上,器械练习要求人与器械合一。练习套路时要没人当有人,使用动作上时要有人当没人。这就是说练习时要假设一个对手,而在面对对手时要无视对手。这是一种心态,有无对手是一种假设。招数的使用要练习到随心所欲,招数是“感应”出来的,认为真正的对手是心中有对手,即真正的对手是自己。心态不纯净即是对手。练习时要讲究动作的最大幅度,而使用时要讲究“寸劲”,所谓“打人犹如打个颤,打人犹如火烧身”。形容内行相遇“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没有”。伸伸手就是轻轻碰一下,有没有就是相互知道了功力的深浅程度,而且要求练象不能外露,要练到把外部的形象和内心的活动隐藏起来。“打人不露形,露形何为能”,动作的表象应该是平静的,切不可张呀咧嘴,剑拔弩张,动作的外表要求有一派正气,豪气,不可低头哈腰。低头视线不好,哈腰力不顺畅,且显露一番奴象,“低头哈腰,师傅不高”。要博采众长取各家之学,汇而贯之。徒弟和师傅学到一定程度,师傅会推荐另一位师傅给徒弟,这叫“掏井三遍水清,人投三师艺高”。而博与精的关系却强调精神的重要性,“门门通不如一门精,招招有不如一招独”,涉猎面要宽,而专注面要窄,要有自家的独招,自己的个性与面貌,与众不同是己招。如传说中的“兔子蹬鹰”一招,就是武松在树下乘凉,忽见一鹰俯冲而下,直追一兔,而兔子在急剧奔跑中突然静止,并翻身后腿屈蜷曲用力蹬起,借助鹰的俯冲惯性将鹰蹬翻在地。武松由此而受到启发而独创一招取名为“兔子蹬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