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淘宝
 
adv1广告图片
 

张全亮讲论八卦掌

博武国际武术网 2015-5-26 10:45:22

  八卦掌是中国传统武术较为年轻的拳种。它创始于清末董海川,至今只有一百年历史。唯其如此,它能够吸收各个拳种的优势,集中国武术之大成,其起点高、技艺精奇、文化厚重。八卦掌以《易经》的易理为拳理,按照八卦图中四正四隅的八卦方位行步走转,变换掌法,以行步走转的圆圈运动和变幻莫测的奇妙掌法为技击方法。其特点是以圆为根本,以走为上计,以变为灵魂。这就是《易经》‘变易’、‘简易’、和‘不易’的变易原理。”

   在丹江口“第八期内家拳名家讲坛”,张全亮先生就是以这样一段开场白,开始了他讲论梁式八卦掌的课程教学。他素朴质实,敦厚平和,单刀直入地切入课程主旨,将八卦掌与《周易》哲学紧密联系在一起,既用“易理”来说明拳理,又用拳理来阐释“易理”,使拳理与易理融为一体,明了条畅。

   有人认为,八卦掌按照八卦方位行圈走圆,其基本掌法分为八掌,所以,称之为八卦掌,其实,八卦掌与八卦并无内在联系。然而,如果八卦掌与《周易》八卦无关,那么,八卦掌还会是精妙绝奇,博大精深的内家拳吗?八卦掌之所以博大精深、精妙绝奇,正在于它以《周易》八卦之理作为行拳之理,以阴阳变化为法则。八卦掌并不仅仅是按照八卦方位行拳,其掌法合于八卦之数而称之为八卦掌,更重要的是八卦掌的运动形式和技击方法无不蕴含《周易》八卦的哲理。八卦掌与太极拳一样,是以《易经》的易理为理论基础所创立的技击术,是中国传统武术中最具哲学意味和文化内涵的三大“内家拳”之一。张全亮先生教授梁式八卦掌,虽然没有时时将《易经》的哲学概念挂在嘴边,但他在讲论八卦掌的行拳特征,展示八卦掌一招一式的技击功能的时候,却非常有趣地剖析与揭示了八卦掌的变易思维、整体思维、辩证思维和意象思维等一系列的深邃哲理,形成了他特有的能文尚武、文武化合为一的梁式八卦掌教程体系和教学方法。

   八卦掌的变易思维

   八卦掌是在绕圈走转之中不断变换攻防招术的一种内家拳术。它以身体的拧翻走转为基本运动形式,以掌法的迅捷变化为主要技击手段,拧裹钻翻,行如游龙,疾若旋风;避正打斜,走圆打点,连绵不断,出手成招,奇正相生,变换无穷。八卦掌出奇制胜在于善变。变,是八卦掌技击招术的核心要义,也是八卦掌拳理拳法的灵魂。

   张全亮先生讲论八卦掌,首先就用《易经》的变易之理来解析八卦掌的变化之术。他认为八卦掌以掌为技击手段,不仅是因为掌出手比拳的技击弧度更长,力点小威力大,而且掌比拳的变化更为灵活,迅捷,以掌击人,可穿戳、可点踏、可抓捋、可刁拿、可劈打。八卦掌的出手讲究随机应变,无论推、托、盖、劈,还是撞、搬、截、拿等,变化极为灵活,可谓极尽变化之能事。这就是《易经》的变易思维。宇宙万物,无时无刻都在变。变,是宇宙运行的客观规律。这种规律是永恒不变的。这就是《周易》的“易”所包含的“不易”之理。同样,变,是八卦掌的行拳招数,没有神妙莫测的“变”,就没有出奇制胜的八卦掌。所以,无穷的变化,是八卦掌的“不易”之理。不仅如此,八卦掌所蕴含的变易哲学,还包含了以简驭繁的“简易”原理。八卦掌以绕圆走转、摆扣拧翻的螺旋式运动形式为基本特征,以走为上,在步圆走圈的运动中防御搏击。以最简单的“走”来应对复杂的搏击对抗,这就是《周易》的“易”所包含的“简易”之理在八卦掌中的拳理体现。张全亮先生形象生动地用毛主席所创立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游击战术来比喻八卦掌的搏击方法。他说,游击战是在“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的运动中打击敌人;八卦掌是在走转拧翻的运动中出奇制胜。

   八卦掌的整体思维

   圆是宇宙之形,也是宇宙之律。在古老中国的创世神话中,盘古开天始于莽莽洪荒的混沌之圆;古希腊人认为平坦的宇宙乃浮在大圆的水中;古印度习俗把地球描绘成六只大象所驮之圆球。无论是古老中国的“天圆地方”说,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16世纪波兰哥白尼的“日心”说,还是20世纪美国加莫夫的“大爆炸”说,其宇宙之形与宇宙之律,无不是“圆”与“圆”的律动。

   张全亮先生讲论八卦掌,特别强调八卦掌步圆走圈的圆形运动特点。他说,宇宙自然的物体形态和运行轨道,无不是以圆体形态和螺旋轨迹为客观规律,大到日月星辰和地球,小到一滴水、一个细胞,一个无限可分的分子、原子.....,圆,是一切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规则。八卦掌步圆走圈的运动形式和滚钻争裹,动静圆撑,左右旋转的身法,顺应自然法则,合符宇宙运行规律,体现了《易经》哲学体系中整体思维和整体观方法论的智慧与谋略。张全亮先生还生动有趣地把步圆走圈的大圆圈运动与拧旋转翻的螺旋式身法,比喻为太阳与地球的公转与自转,深刻揭示八卦掌循八卦方位来回走转的真正含义。

   八卦掌沿着太极阴阳八卦图所示北、南、东、西、西北、西南、东北、东南八个方位所形成的圆圈走转,圈可大可小,以本人臂长为半径画圆为宜,走转时将八个方位全都走到,形成公转与自转的力学磁场,使行拳走步不离八卦,拧旋转翻、左旋右转,出手招法不离磁场,酣畅一气,行云流水,神出鬼没而变幻莫测。

   太极阴阳八卦图是阐释《周易》哲学原理的“中华第一图”,它与《周易》用阴阳符号组合变化而成的卦象来阐释太极观念的六十四卦具有同等价值。八卦掌游走八卦方位并非与八卦内涵无关,而是关系至为密切。八卦掌的走转拧翻,是要在行圆走圈的步法与拧旋转翻必须的身法融合为一的内外三合的动态中求取搏击格斗的整劲,充分激发人体内在潜能而使八卦掌的威力发挥到淋漓尽致。这就是张全亮先生在梁式八卦掌直趟64卦的教学中屡屡强调每趟八掌务须注意发挥人体之整劲的原因所在。

   八卦掌的辩证思维

   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是《周易》哲学的灵魂,也是八卦掌之所以博大精深,神妙莫测的原因所在。八卦掌看起来好像只是按照太极阴阳八卦图的八卦方位走转步圆,实际上,八卦掌变化无穷的掌法,无不根据阴阳八卦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创造生发出来的。太极阴阳八卦图的每一卦都有阴阳,八卦掌的每一掌也有阴阳。《周易》“变易之理”就是阴阳互为依存,又相对独立;阴阳相互作用,又相互转换;阴阳互为交替,又彼此消长。八卦掌由此而演化出阴阳开合、虚实刚柔,变化莫测的技击方法和武术套路。它的名称也因此有了“游身八卦掌”,“八卦连环掌”,“阴阳八卦掌”等等昵称。

   张全亮先生讲论八卦掌,总要不知不觉触及到八卦掌深层次的文化之根,哲学之源。这就是八卦掌在行拳过程中的阴阳辩证关系。八卦掌的“推托带领,穿闪截拦,搬扣劈进,粘连黏随”的16种技法,是凭借拧旋转翻的身法来完成的;拧旋转翻的身法是在步圆走圈的圆圈运动基础上实现的;圆圈走转之圆本身已包含了“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阴阳互动,万物化生的理念。董海川先师八卦掌歌诀“混元一气走天涯,八卦真理是我家;招招不离脚变化,站住即为落地花。”他已经非常透彻地概括了八卦掌“混元一气”的圆形运动和招招变掌所蕴涵的“八卦真理”。八卦掌的每招每势,都有阴有阳,阴极阳生,阳极阴生,阴阳交替,互为条件,互相转化,从而生发出搏击对抗中避正击斜、走圆打点、奇正相生,随机应变的八卦掌术。

   张全亮先生讲论八卦掌的走转身法,非常细微地谈到对上体、下体和全身上下体的不同要求,无一不体现《周易》的辩证思维。比如八卦掌走转时对全身上下的整体要求:臀如陀螺、脊如钻杆;去意如水,三融四坠;摆扣旋踝,咬肩寻尾;公转自转,全身皆轴;天人合一,模形纳象;浑圆一气,声东击西。这些身法要领,既揭示了八卦掌所熔铸的《周易》整体思维、变易思维、意象思维,更突出地演绎了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诸如“摆扣”与“旋踝”,“咬肩”与“寻尾”,“公转”与“自转”,“声东”与“击西”等等,总是一阴一阳,既对应,又和合,无不切合“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理。

   八卦掌的意象思维

   张全亮先生的梁式八卦掌直趟64掌的教学以示范操作为主,理论概括十分精要。然而,在示范教学过程中,尤其是用招拆招的分析讲解的时候,他常常模形纳相、趣味盎然,淋漓尽致地呈现八卦掌所寓含的《周易》意象思维的武术特征。

   《周易》用阴阳符号组合的六十四卦的卦象和涵盖《周易》哲学的太极阴阳八卦图的图像,以及整部《易经》对太极的演绎,既是我国构建意象学的祖庭,也是奠定中国人直观形象审视宇宙自然的意象思维或形象思维的理论源泉。中国武术发源于远古时期人类与野兽格斗及氏族之间的战争,尽管它一开始就把模仿野兽的意象思维运用到了搏击术的创造。但真正以意象思维创立武术拳种和套路,是在《周易》阴阳观念启迪下用于养生的导引术的产生之后。从《吴越春秋》所记载的“越女论剑”,到唐代诗歌所歌咏的“公孙大娘舞剑”;从华佗“五禽戏”到清末“形意拳”的流行。众多武术拳种都注入了意象思维的文化基因和血液,形成了各具人体美学趣味和观赏价值的意象性特征,八卦掌亦然如此。

   八卦掌由“易理”悟“拳理”,以走为母,以变为法,行走如龙,回转如猴,换式如鹰,身法形象犹龙身、虎坐、鹰爪、鸡腿、猴相,其掌法有龙形掌、虎形掌、马形掌、猴形掌和蛇形掌等不同的模形拟相的意象。张全亮先生特别强调,梁式八卦掌的步法身形以猴头、蛇眼、龟背、龙腰、鸡行、虎步、鹏展、鹰旋的形象为特征。他在行拳拆招过程中,不时模形拟相,且活灵活现,使教学言简意赅,形象生动活泼。

   八卦掌集养生、练功、技击为一体,内外兼修,极具实战技巧和养生价值,也极具科学奥妙和人体美学的艺术趣味。它诞生于近代,其文化之根,哲学之源,却在《周易》。张全亮先生讲论八卦掌,以“易”释“拳”,又以“拳”悟“易”,出入于《周易》与八卦掌之间,其教学可谓文武兼备而妙趣横生。

  

   作者简介:

   李日星,1947年生,文学硕士,五邑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文化教学与研究。中国武术段位制指导员、考评员;五邑大学传统太极拳俱乐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