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淘宝
 
adv1广告图片
 

何青龙:以武术文化为引领 提升武术时代价值

博武国际武术网 2015-1-9 10:26:52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和体育形式,武术在体育文化建设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武术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还担负着在世界上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使命。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抓住不断增长的有利因素,不断增多的发展机遇,坚持把武术工作融入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之中。日前,就近年来武管中心体育文化建设工作情况,记者专访了总局武管中心党委书记何青龙。

   记者:武管中心如何认识武术的文化价值?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挥武术的作用?

   何青龙: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拥有体育和文化的双重内涵。中心历来高度重视武术文化的研究、传承和发展,早在1986年3月就成立武术研究院,现专门设有研究发展部,负责对武术的技术、理论、政策的挖掘整理研究等工作,并进行统一科研规划,每年划拨专项经费,设立院管科研课题。

   在第六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上,中心提出了大武术观,从武术的民族传统特色和健身作用着眼,思考其在扩展全民健身领域和建设中国特色体育强国中的独特价值;从武术的文化影响和教育功能着眼,思考其在促进国家文化繁荣发展和提高国家软实力中的时代价值。

   我们不断提高武术竞赛活动的质量和水平,创新裁判规则和比赛方式;与教育部门协同配合,推动武术进校园工作,加大在中小学推广武术段位制的工作力度;与国家汉办商定在孔子学院开展武术教学活动,共同建立汉语国际推广武术师资培训基地,在境外的孔子学院中开设武术课程;加强与各国武协交流与合作,研究部署在各国武协和孔子学院推广武术段位制;积极开展武术境外展演展示活动。

   记者:中心如何继承并推动武术文化建设?采取了哪些措施?

   何青龙: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为了对民间、民族传统武术文化进行挖掘和整理,近几年来,武术研究院积极组织国内各领域专家学者,设立专项资金,重新开展了对上世纪80年代全国挖掘整理古籍拳谱文献进行点校研究工作。以少林、太极、形意、八卦、八极等131个优秀传统武学流派、拳种的主要代表人为拍摄对象,收集到了3395位传统武术名家名手的历史影像资料,整理编辑出了6373个功法与套路,总计549个小时的武术视频资料,完成了自上世纪80年代挖掘整理以来,最大、最完善、最有社会意义的大型武术典籍《中华武藏》的拍摄工程。在大武术观的指引下,我们把标准化作为组织管理规范化的基础,作为武术健身锻炼科学化的依据,作为推动武术规模化、社会化、国际化发展的基本条件常抓不懈。中心汇集现行制度规定,形成了30多万字的行业工作规范。经过4年的努力,武术的竞赛规则,裁判法和训练体系、器材等方面的标准化体系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

   1998年,国家体育总局批准建立并在全国实施武术段位制,2008年后,武术研究院在大范围调研的前提下,通过大团队创作、大规模试点,确定了武术段位制技术体系。2011年起,中心加快武术段位制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的进程,基本构建起了武术段位制服务体系。与此同时,中心围绕国家武术研究院自身建设任务,组织院校科研部门的带头人参与到全国科研工作中来,形成了一批有指导作用的成果。中心相继设立了专家委员会和青年学者工作委员会,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科研网络,两会成员通过主持、会诊、鉴定等方式参与了多项重大课题的研究工作。

   记者:武术曾经是中华民族强身健体的有效手段。在新时期,如何重新焕发武术为民服务的健身功能?武管中心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何青龙: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众健身意识不断增强,体育需求日益增长,作为项目主管部门,要转变政府职能,提供政府体育公共服务,大力推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提高中华民族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中心以武术“六进”为渠道,以武术之乡为重点,扩展武术全民健身领域社会影响力。武术“六进”将全民健身的覆盖面细分为进学校、进社区、进乡镇、进企业、进机关、进军营六个方面。全国武术之乡则实行动态管理,废除终身制,起到了促进武术之乡建设的激励作用。

   记者:中心如何推动武术文化产业发展、扩大武术文化消费?

   何青龙:中心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将发展体育产业、拉动体育消费作为体育工作的新目标。在今年的第七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上,中心提出,要对武术产品(品牌)全方位包装,走精品道路,总体设计武术竞赛表演市场运作的模式和时间表。中心将按“政府主导、专业策划、市场运作”的原则,逐步完善武术商业赛事和职业赛事运作办法与管理制度,逐步完善境内外武术培训中心(基地)管理与服务模式,建立健全武术场地器材标准体系,建立健全武术配套产品市场开发办法与管理制度。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心还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努力开发武术展演、武术动漫、武术影视等与文化产品融合度较高的市场,全面提升武术产品的现代化程度,实现武术市场的全面繁荣。

   记者:中心是如何推动武术文化活动开展的?

   何青龙:中心加大了对中国武协网、中国武术段位制官方网站的投入,提高两网的专业程度、互动程度,使之成为信息公开和公共交流的官方平台。同时要求各级武术组织也要建立相应的武术网站或网页,连接成全国武术网络,推进武术信息公开和武术宣传的现代化建设。中心要求各级武术组织选定专人担任宣传联络员,形成相对稳定的宣传队伍。同时用好宣传资源,有效传播武术段位制推广的成功经验和工作中的典型事例,提升武术的公众知晓度与影响力。

   记者:中心如何强化武术在文化传播方面的作用?在对外交流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何青龙:体育是国际语言,武术是中国的符号。中国武术在国际的影响力、作用力正不断得到增强。近年来,中心继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主办各种培训班、训练班、研讨班、参加国际武术赛事等方式扩大武术对外影响,推动世界各国武术水平的提高。中心提出了“建立境外国际培训中心(基地)”和“建立武术外教人才库”制度的建设,得到了总局支持。制定并实施了《中国武术基地管理办法》,规范了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标准,为开展国内外培训工作提供保证。目前,世界习练武术的人口在不断增长,各国习练者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度在不断提高,有效发挥了体育文化使者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