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淘宝
 
adv1广告图片
 

钱文忠谈武术——复兴要尚武 育人不可废

博武国际武术网 2014-11-24 15:38:21

  2014年 1月19日,中国武文化泰山高峰论坛在山东泰安举行,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著名文化学者钱文忠也应邀莅临本次论坛,作为季羡林先生的关门弟子,钱文忠对中国武术也有着独到的见解和青睐,他在本次论坛上更是提出了“中华民族复兴必须要尚武”的鲜明观点。

   钱文忠说,这次论坛开得太晚,我们早就应该有这样一个研讨会。他说,今天整个中国社会对中国武术或中国武学远远不够重视,虽然我们都在讲中华民族复兴,但中华民族复兴靠什么?首先前提就是国民得有一个能让中华复兴的身体,这是最简单的道理。他说,前不久看到一段资料,在中国北方、南方、东部、西部四个大城市,初三学生体检的一项指标中,同龄的中国初三男学生的肺活量只有韩国男生的60%,这让他大为震惊。“我们最近也经常看到一些中学的中长跑面临取消,结合我们的独生子女政策考虑,如果我们再不去关注国民的身体,中华复兴就没有具有合格身体的人,而人总是最基础的。”

   钱文忠认为,我们对中国的传统,长期以来有一个误解——认为中国人是文弱的。但实际上,这可能是错的。儒家出来不文弱:孔子的父亲是武士,曾经一个人托起城门,掩护别人出逃;孔子本人也是有武功的,不然他怎么敢带着弟子周游列国?怎么当别人围困时处变不惊呢?孔子的弟子也都是有武功的,他最得意的弟子中就有在前线跟敌人拼杀而阵亡的。孔子留下来的图像也是佩剑的。儒家讲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一大半是有武的含义的。

   所以儒家出来不文弱。儒家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些都是足够的证明。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一定是尚武的,汉朝、唐朝、元朝、清朝等等的尚武都不必说。所以,中国历史上只要是成为我们民族记忆的强盛朝代,一定是尚武的,不尚武的朝代都是非常孱弱的,比如南宋、明朝中晚期。钱文忠说,汉民族尚武精神的被磨灭是在清朝,“君子动口不动手”是在清朝流行的。而过去的君子是文武双全:上得了马、写得了字、拉得起弓、画得了画、舞得了刀、奏得起琴。

   钱文忠特别注意到,中华武术在改革开放中的标志性意义:改革开放初,当时中华民族昂扬的、开放的、勇于拼搏的一种精神是通过一部电影《少林寺》张扬出来的。往前推,当中国的海外移民向全世界表达中华民族的气势时,也是李小龙通过中华武术去表达这种精神。基于这些理由,钱文忠强调,中国民族的复兴,一定要尚武。

   武术育人功能不可忽略,尚武绝对不意味着轻文,但不尚武,文根本没有物质基础。钱文忠说,现在中华武术是放在体育的范畴去认识,但他认为还是按照传统的方式比较好。中国的古汉语中都是单音节字,一个字就是一个词,我们要把体和育分开来解读,武术有健身强体的功能,这自不必说,但它更重要的是有育人的功能,武术既能强体,又能育人。育人通过一整套武术的文化内涵和背后的文化支撑,我们知道武术有独特的礼仪,有独特的境界观——武者止戈为武,武的最高境界是平和、是不争,这些都是它有一整套育人的东西。而现在在体育的范畴,我们过多倾斜于它的“体”,忘了它的“育”。

   钱文忠分了五个层次澄清武术在大众心目中的影响。他说,非常有意思,如果从汉语词的角度,练武之人大致可以分为5个层次:武夫——贬义词,只会打打杀杀;武人,还是偏贬义,目前我们整个社会,包括新闻宣传、影视、学术研究都把习武之人停留在武夫和武人的级别上,把练武和粗鲁等同于刚强,暴力等同于坚强,这是不对的;武师,比较中性;武士,这是我们所忽略的,其实武士应该是中国武术的主体,要有武的技能、有士大夫的担当;武侠,这是最高的境界,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侠义精神。

   钱文忠说,“我觉得中国的9年义务教育中必须普及中国武术,要硬性规定。如果我们的孩子一直如此文弱,我不相信我们的民族会有光明的未来。”他特别举了恩师季羡林的例子,强调文人也应尚武,季羡林少时还自学过“铁砂掌”,而且也会和顽童打架,这些都没有影响他后来巨大的学术成就和正直为人,反而促成其强健体魄和充沛精力。

   “现在的家长都会花力气送孩子学钢琴、学小提琴,学音乐、学舞蹈、学跆拳道,但很少有送孩子去学武术的,这是非常悲哀的,是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失去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