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王培生恩师教诲 努力继承弘扬中华武术 ——纪念王培生先生诞辰95周年
博武国际武术网 2014-4-24 12:23:33
在王培生先师诞辰95周年之际,回想国家体委老主任徐才先生的题词:“缅怀老武术家王培生先生:孜孜一生传武术,赫赫大名扬天下。”中国武术研究院秘书长、中国武术九段康戈武研究员的电文:“王培生先生一生嗜武,为继承武术、弘扬武术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和奉献。王先生在太极拳和八卦掌研发方面尤多建树,普受武坛同仁赞誉。他的逝世是武术界的一大损失。我们要学习王培生先生热爱武术、献身武术的精神,为提高武术运动的技术水平、促进武术沿着科学化的道路持续发展而不懈努力。”这些题词、电文高度概括了武术界对王培生先生的评价。
王培生先师是继承优秀传统武术的楷模,更是创新中发展中华武术的典范。我起草、商开乾书写的“武学名家继承传统执着创新树楷模,太极宗师桃李满园精湛武艺传后代”,(已列入《太极宗师王培生》纪念册),表达了门人对恩师的怀念心情。
我是从1947年有缘认识王培生先生。当时,在北平什刹海西海北岸的《汇通祠》成立了“北平汇通武术研究社”,近代武术名家李瑞东宗师的入室弟子、著名武术家高瑞周先生担任社长,吴式太极拳名家、八卦掌名家王培生先生担任副社长,八极拳名家张立堂先生,八卦掌名家马逸林先生协助教练工作。张立堂、高瑞周、马逸林和王培生四位先师是结拜金兰的“盟兄弟”。当时,先父周作祝(字敬之,新街口永和粮店经理)积公好义曾资助成立汇通武术研究社,我和堂兄周世贵、弟弟周世俭三人,首批进入汇通社习武练功,经常在课余时间“上山”练武(汇通社设在土山上的“汇通祠”)。我们当时称张立堂先师为张大爷(师伯),马逸林先师为三叔,王培生先师为四叔。那时我们在山上主要向高瑞周先师习练李瑞东门派的武术和“李式太极拳”。大家对王培生四叔的印象是慈善、热情、可亲。大家都知道王培生四叔的太极拳和推手很厉害,是太极推手的《五虎上将》之一(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北京太极推手《五虎上将》有赵安祥、王培生、李砚之、李经悟和孙凤秋。)。
在高瑞周先师辞世后,1953、1979年两届全国武术观摩表演大会金牌获得者、著名武术家、我的师哥张旭初对王培生四叔的太极拳和八卦掌技艺高度赞赏,多次对我讲过:王老是能练、会讲,并且动手就让人趴下。不服不行!在师兄弟的鼓动下,我和刘骏骧(舞蹈、武术研究学者)、赵琴(抗日远征军成员)同一天拜师王培生先生。在王培生先师的精心指导下,对于太极拳、八卦掌技艺有了更深地理解。
王培生先生常常教导弟子,要崇尚武德,不要有门户之见,要集众家所长,为我所用。由于王培生先生自幼嗜武,有缘从马贵先生习练八卦掌、从张玉莲先生习练教门弹腿,从韩慕侠宗师习练八卦掌和形意拳,从梁俊波先生习练通臂拳,从师李书文、吴秀峰先生习练八极拳,从杨禹廷宗师习练吴式太极拳、八卦掌,认真继承多家优秀传统武术技艺,集众家所长。后来又经常和张立堂,高瑞周,马逸林盟兄弟一起切磋武艺。因此,王培生先师对于优秀的传统武术,不仅没有门户之见,而且,集众家所长,精心研究技击技艺,悟透了中华武术的精髓,成为一代武术大家。
王培生先师常对弟子们讲:习武先修德。要讲身德、口德、手德。身德是:以身作则,为人正派,无私奉献。口德是:不讲别人的短处,坏话。手德是:在与人较技时,比自己强的人,要虚心学习;不如自己的人,要点到为止,不要伤人。
王培生先师为人耿直,刚正不阿。记得1999年冬天,在王培生先师参加李秉慈老师的七十华诞的活动时,我作为主持人提请当时担任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中国武术协会主席的李杰先生向王培生先生敬酒时,王培生先生曾直言相告李杰主任:“我不知道你是内行还是外行?内行人不要嫉贤妒能,外行人不要偏听偏信。”李杰主任听了以后,非常欣赏王培生先生的意见,说王培生先生为人耿直,讲得意见很好!
王培生先师一生致力于继承弘扬中华武术,执着地研究武术攻防技艺,钻研太极拳推手理论,武术著述丰富,武术技艺精湛。王培生先生以其尚武崇德的高尚情操,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展的创新精神,赢得了众多海内外武术爱好者的钦佩和敬仰。
王培生先师,自幼习武,有缘从多位前辈习练八卦掌、教门弹腿、八卦掌、形意拳、通臂拳、八极拳。从杨禹廷宗师习练吴式太极拳,尤其侍师杨禹廷在北平太庙太极拳研究会教拳期间,深得杨禹廷宗师厚爱,倾囊相授,还令其尽显其才,多次代师与前来研究武术技艺的拳友们切磋琢磨,并得到王茂斋师爷长达八年的指导,王培生先生的武术技击功夫和太极拳推手功夫,日臻炉火纯青。
王培生先师热心教练推广太极拳,长期在北京工业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十几所大专院校和中国科学院、人民日报社、国家教委等机关单位担任武术教师,举办过各种类型的太极拳学习班、辅导班、提高班。学员们反映王老师讲课认真,一招一势,丝毫不苟,耐心仔细,把着手教。许多过去秘不外传的关键精微之处,王老师以其深厚的武学造诣,毫无保留地教给大家。王培生先师常说:有的地方往往是一点就破,但是差这一点点就不行。许多东西,王培生先师是钻研琢磨了很长时间才得到的,讲出来却只是几句话就讲清楚了。王培生先师讲课教学多年,每次讲课常有新意,这使学员们惊讶叹服。王培生先师还与时俱进创编了吴式太极拳37式。这是他老人家不断钻研创新的结果。
王培生先师热心武术运动事业。1957年全国武术射箭观摩交流比赛大会担任裁判。1983年在全国武术比赛中担任仲裁委员。1982年参加了第一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参加了太极拳推手及武术散手比赛规则的编写工作。1989年受国家体委,高教部委派在大连为全国高等院校武术教师讲授太极拳。1998年被中国武协评为武术高段位八段。王培生先生为一代武术大家,终身致力于武学研究凡七十年,未事二业,为中国武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953年,王培生先生在北京工业学院(现为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吴式太极拳时,见学生功课繁重,闲暇时少,应校方之请,将老架八十三式中的重复动作删去,保留三十七式精华,将拳架以六合八法为纲,重新创编,又辅以精辟阐述,以便师生学练。后经杨禹廷老师首肯,公诸社会。吴式太极拳三十七式完全保留了传统拳法的真旨,并且经王培生先师博大理论的诠释,使学练者窥见堂奥。先后在北京和东北地区推广,深受广大爱好者欢迎。1981年,此书正式出版后,很快在全国各地广为传播,先后多次再版印刷,均抢购一空。还曾翻译多种文字出版远播到国外,影响甚大。曾维祺翻译出版的英文版《吴式太极拳》(三十七式,王培生著)一书,曾被美国宇航局列为宇航员的训练教材之一。报道称,美国科学家认为太极拳是舒解宇航员起飞前心里紧张的最佳手段。
王培生先师一生致力于继承弘扬中华武术,执着地研究武术攻防技艺,钻研太极拳和八卦掌技击理论,武术著述丰富,武术技艺精湛。王培生先师以其尚武崇德的高尚情操,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展的创新精神,赢得了众多海内外武术爱好者的敬仰。
在王培生先师驾鹤西去的十年来,弟子们铭记恩师的教诲,积极做好研究会的各项工作。吴式太极拳运动有了很大发展。
吴式太极拳研究会继2002年11月荣获北京市武协先进单位奖状后,2013年荣获北京市武协2010-2012年度武术社团先进集体奖;
在会长关振军的提议、组织下,研究会出版了《太极功同门录续编》(吴式太极拳门人谱),成功地组织了来自各地300多人参加的王茂斋宗师诞辰150周年纪念大会。
有多位弟子再传弟子参加了太极拳论坛、论文报告会:高壮飞在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会论文获奖;关振军、周世勤、周梦华参加了首届北京国际武术节学术研讨会,关振军、还应邀参加第三届北京国际武术交流大会,在国际功夫交流论坛上,作“神意不同处”讲演,受到热烈赞扬,周世勤、关振军被评为《全球功夫网》专家委员会专家。
高壮飞荣获“华夏武坛风云榜2008年度终身武术成就奖”(与吴彬九段同获此奖)。
关振军在全球功夫网高峰论坛,张全亮在丽江、大理的太极拳高峰论坛,梳理了吴式太极拳的发展,周世勤、王鸿鄂在世界太极拳网的养生高端论坛上介绍了吴式太极拳37式及其健身养生机理;张全亮在中华武术大讲堂上推广吴式太极拳37式;张全亮还担任央视《武林大会》裁判长,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
高壮飞、张全亮、关振军在研究会举办的骨干培训班上,积极推广吴式太极拳、37式、太极推手、直趟八卦六十四掌等。
张伟一、周世勤、应邀赴韩国传授太极拳;周世勤、周梦华应邀参加韩国忠州武术节表演,展示了中华武术风采。弟子董振峰、再传弟子张云等在海外广泛传播太极拳。
王培生先师的弟子、再传弟子中,张全亮、张耀忠、周世勤、周之华、马金龙、赵浩业等晋升为武术八段,于沛寰、徐瀚元、谢守忠等晋升为武术七段。
张耀忠、赵琴、张全亮、周世勤、马金龙、关振军等人出版了一大批太极拳的书籍、光盘和论文;
在关振军会长的推动下,在北京天坛和紫竹院开展了太极拳推手交流大会,92岁高龄的钱育才、名家刘庆奎、李宗蒲、王乃昭、王乃相、金满良以及周毕文、王鸿鄂、贾秀芬、赵茂华、白桂华、常功、孙胜昔等积极参加交流,推动了太极拳推手活动开展。
王乃昭、王乃相等家属精心整理、出版了王培生先师的遗作,出版了《太极宗师王培生》精致纪念册,每年都组织同门弟子、再传弟子纪念、缅怀王培生先师的业绩。
回顾王培生先师的殷切教诲,向王老在天之灵汇报弘扬中华武术取得的成绩,演练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华武术和魅力无穷的太极拳。王培生先师留下了执着敬业的高尚情操和精湛武学技艺的宝贵财富。王培生先师在研究武术和发展太极拳运动中所做的业绩,将载入史册。王培生先师是一位富于武学天份的武术家,他对武术的投入、理解超过了一般人的想象。他对太极拳、八卦掌等武术有很多独特的感悟。我们对王培生先师武学思想的研究、挖掘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为。王培生先师对武学的执着、坚韧和灵气是人们学习的榜样。铭记恩师教诲,努力继承弘扬中华武术,面向世界,造福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