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淘宝
 
adv1广告图片
 

意拳“裹”字诀

2017-12-15 16:33:51

  武学一道重精神、尚原则,是为拳术修炼之核心,非为招法套路层层翻新也。李洛能先生从山西祁县戴家学成心意拳,遂创立形意拳一脉,在民国初期形成了形意拳发展与传播的空前盛况,名人巨子辈出。王芗斋先生以形意拳为基础而提倡意拳,在形意拳的基础上发展、改革与创新,废弃套路招法,重精神、重原理原则,强调精神意识支配锻炼躯体的重要性,使拳术恢复了本来应该具有的功能和使命,使拳术理念为之一新。

   虽然意拳与心意拳、形意拳的拳术风格与表现形式有一定差异,但在发力、攻击的方式、力量和精神实质上还是一致的,所遵循拳术核心的原理、原则未有丝毫的改变,也就像老话说的“改拳不改谱”。在心意、形意拳中讲究一身备五劲,踩、扑、裹、束、决(绝),踩是指脚步的踩踏之力,扑是手臂的扑撞之劲,裹指身体的抱裹拧转、螺旋之力,决是指身体发劲时尾闾搓动身轴的抖决。这些劲力虽然在意拳中没有明确提出来,但同样暗含于意拳的各种功法动作之中。意拳从心意拳、形意拳走来,保留了拳术的原理和古朴的功法,吸收了现代实战搏击的训练方法,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中国现代实战拳学。

   本文旨在探讨一下“裹”的身法在意拳中的体现,从而更深刻的揭示意拳的原理、原则,加深对意拳的认识。从王芗斋先生早年的数次出游来看,均为寻访心意拳的脉流,不论河南少林寺和湖南衡阳,均留下了王老参研拳学的足迹。王老曾云老三拳为践、躜、裹,是指一个发力动作中完整统一的身法、步法、手法三者的合一,不是三个招法动作,而其中的“裹”是指身法的拧转与包裹之意。

   拳经云:“裹如包裹之不露”。在意拳的功法训练中,“裹”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精神意识上,一是在形体劲力上。在未与敌手相接触时,我之神意放大与敌人在精神上融为一体,时刻关注对方的形神表现,就像老虎搏兔一样,不论兔子如何挣扎也逃不出老虎的捕猎范围。临战时我之神意象天罗地网一样将敌手笼罩,也有似现代战争中我方导弹全方位锁定敌机,使其无法逃脱。在与敌方接触后则积极主动裹住对方的全身整体,而我方的各个攻击部位时刻指向对方中心线,抓住时机勇猛地扑上去,运用平时练就的各个部位的发力本能,给予对手以“饱和性打击”,直至击溃。

   在丁八步技击桩练习时,手足、肩胯上下相照,肩胯、后手、后腿和后胯向正前方微微拧裹,在此状态下,后脚才能蹬上劲,周身才有向前的合力,如此则增强了身轴的拧裹劲、螺旋力,带动从头手肩腰胯膝脚均有微微的螺旋拧裹之劲。特别是在练习伏虎桩时以左右的拧裹摸劲代替了普通技击桩的正向左右开合摸劲,练习的是以两脚为动力源的身轴左右拧裹之劲,意拳推手中摇法的发力就是来自于这种摸劲的练习。再如,降龙桩和独立桩也都是练习整体拧裹中各部争力的相争相合,较之丁八步技击桩更增加了难度,增强了整体拧裹的幅度,经常练习,可以增强腰胯、肩背筋腱肌肉的抻拉弹性,可以增强实战时的拧裹发力效果。

   在劈法的发力中,正劈发力和环绕侧劈发力均不是向绝对的正前方劈出,而是都有向前、向下、向内的裹劈,是打中有顾、打顾合一,同时脚、腿、胯、腰、肩快速向内拧转,一方面是增加打击力量,另一方面也是裹住自身中线,遵循打中有顾的拳术原则。

   裹劲是克敌制胜的一种劲力,也是一种身法,同时也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裹劲主要体现在顾法上,是一种以横破顺的技法,主要用的是横劲,此劲来源于整体的拧转相合的劲力,虽然拧裹在大多时是运用两臂来完成,但劲力绝不仅仅是两臂的单一劲力,而是全身的复合力。裹劲根基在步,主宰在腰,转换在膊,弹抖在臀。例如在双推手之中,我双臂不仅要裹住对方双臂的接触点,如蛇缠枯藤一般,使之不能有丝毫自由,还要神意包裹对方的整个身体,时刻防止对方起腿踢击、肘击、头打,这样我方就可以进退灵活以手臂控制敌手、敌身,使之如入天罗地网之中,失去一切动作自由。在敌我双方接触中,一定要控制其对我不利的一切意向,不仅双臂要有裹劲,而且双腿,双胯及躯干同样都要有裹劲,如在双推手中的左右摇法,其劲力之根在于双脚、双腿,向上膝、胯、腰、肩、臂的整体拧裹之劲。

   在试力中的平推试力,回收时两手臂外螺旋,两腿后外分,为化解对方的来力,向前平推时,双手臂内螺旋,双腿也同样前内合,意指前方中心。拨水试力向前是两臂内螺旋、向前上拧裹而动,勾挂、分挂试力向前平推时,也如同平推试力一样,周身各处始终前内合、向前方中线裹合。各种拳法的练习也都是以身轴为中心带动脚膝胯肩等各关节拧裹旋转,重心前移、整体上站、前后手相争。虽然只是接触点打击对手,但此点的劲力是周身整体拧裹所产生的合力。例如“不直的直拳”是向前内的打击裹合,钻拳是小臂尺骨为强点前内上的裹合上击,栽拳是小臂桡骨为强点的前内下拧裹栽击,横拳则是左右横向的裹合横击。这些拳法不只是打击中的裹合,在打击的同时前手已占居在自身前方的中线上,保护了自身的中心要害,后手打击时,身体的拧转裹合幅度、力度更大,更要体现出一动全身转的整体拧裹之力。

   在意拳练习中不论推手、断手均要遵循顾打合一、整体拧裹的原则,对此我深有体会的是学习单推手肘法发力反控制时,彼此单推手,彼方下拍我方前手以其前肘横击我胸部,我后手防护有时早、有时晚,早了被对方连手及胸均被扫肘击中,晚了则胸部也被对方肘击中,总是掌握不好时机。后来老师告曰:“后手臂直奔对方中线,顾打合一”,这样的好处就是出手不用考虑早晚之分,早了直击对方中线,迟一点则封堵在对方的肘后,两臂合劲发力放出即可,所以,顾必须要有打的意识,打也要具有顾的观念,二者是统一的,所以在意拳中讲究打一不打二,而这个“一”不是指打一下就能击溃对手,而是指直奔对方中线进攻,并且是打顾合一。

   老谱有云:“守中央、占中央,守住中央顾中央,顾住中央打中央”。是说在技击中要做到掌握自己的中心,把握自己的重心,攻击对手的中线,控制与破坏对方的重心。王芗斋先生也曾说过:“处中、持中、守中、用中”,强调“起而未起占中央”,强调在占位上要平衡均整“处中”,并且还要在运动中时刻保持自身重心的平衡稳定,在此基础上防守住自身的中线,时刻具有攻击对方的欲动。意拳讲求打顾合一,而守中用中则体现在一个“裹”字上。守中用中的运用就是“以球为体,螺丝为用”,我之劲力好似一个浑圆球体,遇对方来力即拧裹旋转改变来力方向,使之力化于无形,在弧形旋转的同时,别的关节部位即可沿切线方向攻击对方中线,发力时运用螺旋劲,无论手臂、身躯都要像螺钉钻木头一样,横向旋转、拧着往里进,利用斜面原理,无孔而不入,力小而效果大,以横破竖、螺旋进击。

   还有一个实例,在老师教授我单推手反控制肩发力时,以彼此互搭右手为例,彼向其后外下按压我前臂,想乘机对我施以前发力,我逆时针外旋小臂吊肘,以小臂斜面随挤对方小臂,整体左转右小臂向左下外旋化开其来力,同时进半步以右肩顶撞其胸部发力。开始时总感觉吊肘前指妨碍右肩的发力,究其原因发现是整体没有向左的拧裹旋转,影响了肩部的发力。在化力时,小臂前外上指,粘点外旋支开对方手臂,随着整体的转动,肩部也就自然凸出来,顺势肩部就可发力。此动作就是整体拧裹、守中用中的一个实际运用,而其实上在意拳中的每一个动作均是守中用中的统一。

    简单地说“中”就是指人体的中线,进一步理解就不仅仅限于鼻子向下至两腿中间的中线,因为重心是可以高低升降和左右摇摆的,过去拳家们所说的“守中”是指在运动中处处保持自己的力量平衡均整,在对方力量失去平衡均整、呆滞不灵时用自己的整力去冲击对方,此即所谓“用中”。以上所说的“处中、持中”的“中”也均是指人体各部争力的平衡均整,其中包括重心的平衡稳定。

    在《逝去的武林》一书中,李仲轩老人提到一位军官拜访尚云祥先生,尚先生说他“你反应是反应,反击是反击,没用啊!”后来尚云祥告诉了他一个法子,军官就服了,说这个法子太好了!其实这就是一个顾打一体的方法,很多人是先有反应后又反击,关键在于头部领起、惊起尾闾,尾闾一动则整体拧裹,防守和进击合一,这是拳术前辈们的经验总结。一个人经常打斗、经常上战场,对于实战肯定会比别人领悟得多,但拳术的打法是经过了千百年多少代人无数次的比武积累出来的经验,比一个人几次的实战经验肯定要高超得多。

   老拳谱有云“上法以手为妙,进法以步为先,而总以身法为要”。“裹”是一种拳术中的身法,侧重于顾法,在意拳中主要是把握“处中、持中”,运用“守中、用中”,攻守兼备,顾打合一。在国外的拳击、自由搏击界目前也非常注重攻守合一与运动中的重心平衡稳定,其训练方式越来越科学而成效显著,所以,作为我们意拳习练者要立足于传统功法,深入挖掘意拳功法的核心,尽力发挥这些优秀功法的效能,还要多方借鉴现代搏击的训练方法、方式,不断改革、创新、发展意拳,使意拳更加充满新的生命活力,为人类的健康和社会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如有转载请尊重作者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