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淘宝
 
adv1广告图片
 

中国武术的实战技术

2017-11-23 12:38:51

  任何国家,都有传统的格斗技术;这是人类为求生存之必然。各国拳法,其风格、技术都深受风土、生活,体能之影响;反映了一国一族的性情与文化。形成中国武术的民族特性就是:中国人的韧性、弹性、复杂性、深奥性、多面性、忍耐性等等……中国自古大小战争不绝。为抵御外侵,防卫中原。或在国内,大则争王权,图霸业;小则防强梁,制贼寇。因为需要,自然促进了武术的发展。

  

        如此内因外缘,冲激震荡,积数百千年之实战经验,人命牺牲,才结晶出这种举世无匹的中国功夫。

       

        中国武术正如人有两脚迈步向前,它也具备两大部分:

      

        一是攻防技术—击中敌人,及闪避敌人。二是发劲方法—杀伤敌方的能力。

      

        最基本说:有一种攻击法,就必有一种防御法。如敌方向上盘击来时,我们设法抵挡。只是,我们的中盘及下盘暴露而生漏洞。敌人很快地,会向我们中盘或下盘发动第二波攻击。

    

        防守的部位曝露叫做「漏」;发现敌方的「漏」称为「找漏」。自己有了「漏」时,补救的行为则称为「补漏」。这些以「找漏」与「补漏」为中心的攻防,我称这种攻防为「点」的攻防方法。比如:正前方中盘高度的拳,它的运使法与接触面都是「点」。

    

        任何一个攻击,定要有效击中,才有意义。如被敌方阻挡,虽然击中,但威力不足以致伤害时,便创作了所谓「连环」之技。试举直拳正击为例,粗看用的是拳,其实是由手、腕、肘、臂、肩共同组成。譬如:正拳被挡,闪避,或虽中的而力不强时,则继以该侧的腕、肘、臂、肩等部一连串地再攻击,甚至于以躯干部位来作战,才是中国武打所谓的「连环」。如此,不需将击出的拳收回再打,而是拳接肘、肘接肩地不容分说支吾;这就是整条手臂是一拳的精义。从几何学看可说是从「点」到「线」了:将若干个「点」无间隙地连结,就变成了「线」。

    

        整条手臂是一拳的功夫,较不明确易晓。因在一动之中是一种攻法,也同时是一种防御。譬如:招架敌方向中盘部位攻来的直拳之同时,径用同一只手,且系同一动作予以反击的技术,就是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使用上述技术,必须随时与对手保持接触,立即读出对方身上任何部份传来的动作意图,作为反击的讯息。一般系通过对方手臂与我手臂相互探测来进行的。中国人称之为:「沾黏连随」、「不丢不顶」。手臂传来的感觉,称为「听劲」。像「太极拳」的「推手」,「咏春拳」的「黐手」便是技术。防御更形坚固,攻击益见凌厉。这一技法,我称之为能集「线」,而成「面」的新水平。

    

        部分高水平的武术家,不断努力,累代相传。积聚无数实战经验,研究发展成「浑身是艺」的最高境界。功夫的极致,是将「漏」、「连环」、「沾黏连随」、「听劲」等等实技,自由活用。而步法,间距,角度,相对关系等等,更会影响攻防技术的成败。间距的问题,以及操纵的步法,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一、        拳、脚:拳部、脚部的使用间距,(第一道攻防线)。

    

        二、        肘、膝:肘部、膝部的使用间距,(第二道攻防线)。

    

        三、        肩、胯:肩部、胯部的使用间距,(第三道攻防线)。

    

        以上三道「攻击发起线」,与「防御制高点」;在进行攻防时,互相呼应、搭配;随时移动、变化。如此这般使用全身去作战的技法,就是「浑身是艺」的境界,中国功夫的极致。用几何学来说:则是从「面」变成了「体」。甚至成为「球体」,而非「立方体」。「球体」是由无数的面形成。不像立方体般固定、有着生硬的角度。而高境界的功夫,正是不应有技术上的断面与死角。是要向「球体」般滚动不停;亦即在三度空间观念外,再加时间的因素。一切攻防,源源不绝,与时推移,生克消长。武术的动作要基于临场当时的条件,一瞬间决定其是非好坏。实无法指一独立存在的招式,而断言技术差,或动作好。格式化之动作,只是技术之原形。在使用时,除有定则可循的应用原理(前人的经验)外,更要加上本人的战斗能力,当场条件等等因素,共同产生胜败生死的最后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