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一、趣说中医“三指禅”
中医看病,免不了要先摸摸患者手腕部的脉搏,俗称切脉,亦称脉诊,切诊。切脉,是医生诊察疾病的重要手段,更是中医辨证的“拿手好戏”。经验丰富的中医大夫,巧妙地运用“三指禅”的功夫,常能相当准确地判断患者患病的部位和性质,推测疾病的进展和预后,窥察体内邪正盛衰等情况。清代名医周学霆的脉学专著还以《三指禅》为名,论脉辨病,十分切合临床实用。至于中医切脉的专著,当推晋代王叔和的《脉经》和明朝李时珍的《濒湖脉学》最驰誉中外。(
历史上有关切脉的趣闻甚多,然而,切脉之术是谁人发明的呢?相传,距今24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晋国上卿赵简子有一次病倒,昏迷不醒,众人皆认为他死去。请当时的名医扁鹊判断,扁鹊从赵简子的手腕部按及还有微弱的脉跳,断言未亡。经他精心调治一周,终使赵“起死回生”。
又一次,扁鹊路过虢国,见举国上下正忙于筹办驱魔祛邪的祭祀。询问之后方知原来是虢国太子已断气半日。扁鹊急上前察看,经摸脉搏、按体温,断定太子属假死,其奄奄一息之态患的是“尸厥”(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说的休克)。当即与弟子用针刺、热慰之法抢救。待虢太子醒来后,再以汤药精心调治二旬告愈。故后人普遍认为扁鹊是发明切脉察病术之鼻祖,正如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里所言:“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8
中医的切脉术可谓博大精深,且颇灵验。但把它吹捧得玄之又玄,则莫过于历史上宫廷医官为皇亲国戚的夫人千金们看病时的“牵线切脉”了。据传,清代慈禧太后有一次患顽疾,陈御医就是在既不能目睹其神色、又不敢探问其病情的状况下,隔着帷帐在红绿丝线上切脉,后小心翼翼地开了三贴药方。太后服后,果然药到病除,特赐予他“妙手回春”金匾一块。但牵线切脉毕竟属故弄玄虚之举,乃历代医官因受缚于封建礼教不得以而为之的骗技。据传,陈御医晚年隐居后才敢透露当年为“老佛爷”牵线切脉成功获重赏之事的内幕。当他获悉将召自己为慈禧看病的消息后,急忙变卖家产,重金贿赂太后身边的内侍、宫女,得知太后之病乃贪嗜螺肉所致食积顽症。牵线切脉时,他先强装镇定,后心中有数地开出消食健脾的处方,终使“老佛爷”药到病除,化险为夷。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已研制出脉象换能器的描记仪,模拟中医切脉时浮、中、沉取法,并描记不同压力下的系列脉图,从而使脉象较为客观、规范。当前国内运用较多,性能较好的换能器,是双双曲线刚体触头,其技术性能和操作方法,参照中医切脉的传统模式设计,取法指力可连续调节,比较接近中医切脉。
近代的脉象换能器测绘的脉图,可以直观地、真实地表述脉象的部分特征。虽然尚不能完全等同于指下的脉象,但已能反映出常见脉象的基本概念。通过观察脉图参数的变化,可以探讨其相应的生理、病理意义。将脉象仪测绘的脉图与中医切脉的指感建立对应关系,这是研究脉象客观检测的关键问题。这项工作必须经过大量资料和反复验证,方能逐步完成。
目前,中医切脉认为指感典型,与临床病机相符,或与文献记载一致,并可在临床上重复出现者,亦可予以定型。经过多年来各地工作的积累,初步已定型的有平、浮、沉、迟、数、弦、濡、滑、涩、促、结代等脉图。今后还将进行大样本统计分析,从而使切脉的临床意义更具体、更科学。
二、勤于实践 指下易明
1.学会切脉的诀窍<
《内经》比喻诊脉为“若窥深渊而迎浮云”。《脉经•序》说:“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弦紧浮芤,展转相类,在心易了,指下难明。”由于诊脉缺乏客观指标,仅以文字、诗歌、比喻言脉象,凭手指感知,大脑意会,并且要结合天地人等综合因素而定脉,因而识别脉象确实有一定困难,所以有人认为,切脉如隔雾观景,叹谓“未能扁鹊在世”!然而《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微妙在脉,不可不察”。临床上要做到准确地识别脉象,必须明了以下四点
(1)理解脉理 马王堆帛书《脉法》云:“脉之悬(玄),书而熟学之。”舒弛远说:“昔人云,脉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此其欺我也。悟得到便说得出,说不出者,必悟不到也。”姜春华说:“真能明脉理,则其象可知,不明脉理,心中糊涂,自然指下模糊。”脉象在医书中已经载明,学者应理解而明于心,然后才能明于指下。
(2)熟能生巧 齐•褚澄《褚氏遗书》谓“多诊识脉”,“弦脉与长争较远,良工尺度自能量”。切脉虽然中医有几种流派,但是诊寸口脉倒是一致的。寸口脉脉长一寸,一寸之脉,仅仅通过手指的感觉,就能认识疾病,不可不谓机巧。而这是需要反复临床实践才能掌握的。俗话说“熟能生巧”。就说明了切脉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而必须是勤于实践,熟练操作。“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王叔和的主要成就在脉学。这句话就说明了脉诊必须临证多。只有这样才能作到机巧,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心中易了,指下难明”。i
一般说来,浮、沉、伏、迟、数、疾、虚、实、洪、细、促、结、代、濡、弱、微、长、短等18种脉象,只要严格操作,细心体会,识别出来并不困难。弦、紧、滑、涩、缓5脉临床常难辨识;散、芤、革、牢、动5脉临床少见,初学时不必刻意追求。
(3)以变度脉 《素问•疏五过论》说:“善为脉者,必以比类奇恒,从容知之。”通过对各种生理变异情况下所表现出的脉象的不断体会,自然能体察出这些脉象。如体健之人在跑步等运动之后,脉当滑数;健康孕妇其脉一般为滑;老年人脉象多弦;瘦人脉多浮,胖人脉多沉;运动员脉多缓而有力;年青人出现老年人的脉象,其脉多为弦;病人之脉如常人刚运动后者,应为滑数脉。
(4)据病审脉 日本学者神琴溪说:“知脉有术,……必先有某病之人,然后诊其脉,而得其象,譬如……已知其为怀孕之人,认其脉而后可以识怀孕之脉,留心观察,习惯之后,则自能造于以脉知病之境,此吾门学脉之术也。”如遇表实寒的患者,其脉当浮紧;亡阳、心衰之人常见脉微;阴虚内热者脉多细数;高热而饮水多者常现洪数脉。
2.掌握脉象的特征
切脉必须加强理性认识,只有从理论上掌握各种脉象的要素(包括脉搏形象和所主病证),再结合切脉的经验,才能比较清楚地认识各种不同脉象,做到“心易了”。要准确掌握各种脉象,除了初步掌握各种脉象的特征及主病外,一要归类,二可对举。
(1)归类法 古代文献中常以位、数、形、势四个方面加以分析归纳。清•周学海的《脉义简摩》说:“求明脉理者,须先将位、次、形、势讲得真切,各种脉象了然,不必拘泥脉名。”近代通过对脉学文献的深入理解和实验研究资料的总结,可将构成各脉脉象的主要因素,大致归纳为以下八个方面。
①脉位 指脉动显现部位的浅深。脉位表浅为浮脉;脉位深沉为沉脉;浮而中空为芤;浮大无根为散;比沉更深为伏;脉沉而实大弦长的为牢。
②至数 指脉搏的频率。一呼一吸为“一息”。一息四、五至为平脉,一息不足四至为迟脉,一息六至为数脉,一息七至以上为疾脉。
③脉长 指脉动应指的长短。动搏超过寸、关、尺三部称为长脉,应指不及三部为短脉。
④脉力 指脉搏的强弱。脉搏应指有力为实脉,应指无力为虚脉。极软而沉细为弱脉,浮而细软的为濡脉;极细极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为微脉。
⑤脉宽 指脉动应指的粗细(不等于血管的粗细)。脉道宽大,来盛去衰为洪脉,若脉体宽大,但无脉来汹涌之势为大脉,脉细如线,应指明显为细脉。
⑥脉流利度 指脉搏来势的流利通畅程度。脉来流利圆滑者为滑脉;脉来艰难不畅者为涩脉。脉短,滑数有力为动脉。#oF-&
⑦脉紧张度 指脉管的紧张与弛缓程度。脉管绷急,如牵绳转索为紧脉,端直以长,如按琴弦为弦脉,搏指弦,中空外坚如按鼓皮为芊脉;脉弛缓为缓脉。
⑧脉均匀度 指脉动节律是否均匀。脉来缓慢而有不规则的歇止为结脉,脉来较数而有不规则的歇止为促脉,脉搏有规则的歇止,或停搏的时间较长为代脉。
gE{LuZ
(2)对举法 是指两种截然相反的脉象,如浮与沉、迟与数、虚与实、滑与涩、长与短等现象。
此外,还可以浮、沉、迟、数、虚、实等“六纲脉”加以归类比较。同中求异,才能真正从理论上掌握28脉。-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2GJw
三、切脉述要与平脉mv
1.切脉述要A3
早期中医的切脉方法比较复杂,要切按头颈、手、足等多处部位的脉动。以后逐渐简化为只切按手腕部的脉搏,称为“寸口”诊法。在这短短寸许长的脉动部位上,古代医家将腕横纹向上约一寸长的这段脉动分成了三“寸、关、尺”三部(如图 —)。=
小小的“寸口”,实际上是人体五脏六腑的“全息”窗口。左右手的寸、关、尺部位分属不同的脏腑,认为可以反映相应脏腑的病变。其中右寸反映肺的情况,右关反映脾胃,右尺反映肾(命门);左寸反映心,左关反映肝,左尺反映肾与膀胱。 也就是说,远端的寸部对应的是人体最上部的心、肺(上焦,呼吸与循环系统);中间的关部,对应肝、脾胃(中焦,消化系统);近端的尺部对应肾、膀胱(下焦,泌尿生殖系统)。
怎么切脉?先说切脉时指力大小,中医称之为“举、按、寻”。轻轻用力按在皮肤上为“浮取”;中等度用力按至肌肉为“中取”;重用力按至筋骨为“沉取”。寸、关、尺三部,每一部有浮、中、沉三候,合称为“三部九候”。不同手法取到的脉,临床意义不同。通常,脉浮于外者,病位浅,沉于里者病位深。
切脉时还有许多讲究。以下几个要领是切脉必须引起注意:Dx4o/C
(1)平臂、仰掌、直腕 诊脉时,首先令病人坐正,将前臂引伸放平,手掌向上,腕部展直,若病人不能坐起,则应仰卧、直腕、仰掌,使气血流通通畅,方能测得脏腑气血的盛衰,邪正的消长情况。切忌侧卧、弯臂、曲掌,使气血流通受阻,则脉象不真。
(2)布指 病人平臂、仰掌之后,医者则应布指切脉。如何布指?朱肱《活人书》中说:“凡初下指,先以中指按得关位,乃齐下前后二指为三部脉,前指,寸部也;后指,尺部也”。那么,关位在何处?《难经》云:“掌后高骨是为关上”。就是说医者先以中指取定关部(掌后有高骨隆起之处即关部),然后齐下前后二指于尺寸部,并以食指切寸,无名指切尺,不可前后颠倒。因三指之皮肉厚薄不同,敏感性也各不相同,其中食指敏感性最强,中指次之,无名指更次之,而脉管的走行是由深层逐渐走向浅层,其中寸部最浮,关部次之,尺部最沉。故须以敏感性最强之食指切于最浮之寸部,敏感性最差之无名指切于最沉之尺部。至于手指间的疏密,视病人手臂的长短来确定,病人臂长则布指宜疏,病人臂短则布指宜密。
(3)悬腕、提肘、举臂、运指 切脉时,病人应有一定的姿势,医生亦应取一定姿势。“悬腕、提肘、举臂、运指”,就是说切脉时要把指、腕、肘、臂的力量都运用起来,方便于切寻脉象。古人比喻:“三折肱,九折臂,乃为良医”,即是形容医生切脉时的姿势。*`1.
(4)虚静凝神,调息细审 《素问•脉要精微论篇》云:“持脉有道,虚静为保”。就是说,诊脉时不可闲谈笑语,或边问诊边切脉,以致分散精力,扰动气血,使脉象不真,必须聚精会神,全神贯注于指下,并调匀自己的气息,细心审察其脉象。f
2.正常脉象>,fsXY
学习诊脉,必须先了解正常的脉象。正常脉称为“平脉”、“常脉”。其特点为:寸、关、尺三部皆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一息(指医生呼吸一次)4~5至,相当于72~80次/分(成年人),脉象和缓有力,节律一致,尺部沉取有一定的力量,并随生理活动、气候、季节和环境等的不同而有相应变化。.
古人将正常脉象的特点概括称为“有胃”、“有神”、“有根”。“有胃”是指脉有胃气,即脉来去从容而节律一致;“有神”是指脉象和缓有力;“有根”是指在尺部沉取,脉象仍然从容不迫,应指有力。%
脉象和人体内外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由于年龄、性别、形体、生活起居、职业和精神情志等因素的不同,脉象也会随之发生生理性的变异。当然,这些脉象的变异,往往是暂时的,或者是可逆的,只要符合有胃、有神、有根的特点,仍属平脉范围,临床应与病脉相鉴别。如健康人的脉象,可随年龄的增长而产生各种变异:三岁以内的小儿,一息七、八至为平脉;5~6岁的小儿,一息六至为平脉;青年人的脉象较滑且有力,老年人脉象多弦,所以,滑、弦都可以是相应年龄组的平脉。成年女性的脉势较男性的脉势弱,且至数稍快,脉形较细小。身躯高大的人,脉的显现部位较长;矮小的人,脉的显现部位较短。瘦人脉多稍浮;胖人脉多稍沉;运动员脉多缓而有力。重体力活动,剧烈运动,长途步行,喝酒,饱食或情绪激动时,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脉来较弱。
四季的变化对脉象也有一定的影响,如春季脉稍弦,夏季脉稍洪,秋季脉稍浮,冬季脉稍沉等。此外,还有的人,脉不见于寸口,而从尺部斜向手背,名叫斜飞脉;若脉出现在寸口的背侧,名叫反关脉;还有出现于腕侧其他位置的,均是桡动脉解剖部位的异常,属于生理特异的脉位,不作病脉论。fS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
【基础知识小辞典】Ar|oq
● 举、按、寻:诊断学术语。切脉指法。切脉时用不同的指力和手法诊测脉象的方法。《诊家枢要》云:“持脉之要有三:曰举,曰按,曰寻。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初持脉,轻手候之,脉见皮肤之间者,阳也,腑也,亦心肺之应也。重手得之,脉伏于肉下者,阴也,脏也,亦肝肾之应也。不轻不重,中而取之,其脉应于血肉之间者,阴阳相适,冲和之应,脾胃之候也。若浮中沉之不见,则委曲求之,若隐若见,则阴阳伏匿之脉也,三部皆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