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淘宝
 
adv1广告图片
 

神枪李书文成名绝技

2017-8-31 17:25:28

  李书文的「神枪」

   坊间一般对八极拳的论述中,都会提及歷代八极拳名师精於大枪术,而且都以枪服人,近代李公书文可说是其中之最。

   河北省沧县誌对李公书文(1864-1934年)的叙述:「本农家子弟,自幼从近邻孟村金殿陞先生习练八极拳及大枪术,后参研劈掛掌,将此艺融贯,相得益彰。而大枪之术,尤为精绝,所向无敌,武术界尊之曰:『神枪李』。」

   清末民初武术名家马凤图(1888-1973年)之子马明达著有《说剑丛稿》,〈卷六〉中提及1910年马凤图在天津创「中华武士会」,藉以团结武林人士,发展反清力量:「形意名家李存义先生也概然参与,李先生率郝恩光等一大批弟子蒞津,声势蔚为壮观。先父折冲尊俎,协调歧义,请来李书文先生,李先生带著张德忠、霍殿阁、崔长友、王金等一群高学子弟到来,气派不输于李存义。」

   「武士会成立之日,李下场先扎了几趟枪,进进退退,四平八稳,看上去平平如也,接著,他与弟子演练六合八母对扎,硬攻硬守,势同交锋,观者无不骇然!」

   此时李公书文年约四十六岁,在枪法上已自成一家。

   李书文轻拳术、重大枪

   马明达记述父亲所观察的李书文:「他对拳术、杂兵不屑一顾。」「他是职业拳家,靠传授武术吃饭,因此一向拿艺很紧,收授门徒颇有斟酌。」「有时也不得不练些他本人并不以为然的东西,以应付环境,现在传世的某些指名李书文的拳套,大抵都属此类。」「他平时话少,不苟言笑,微醺时谈风甚健,口无遮拦,纵论当时京津各家枪法的异同优劣,不时露出睥睨一世的英雄气概。」

   由上可略窥,李公大枪之神用,不重花俏,重实用,对拳术虽著墨较少,平常练习也只练单招,但讲求致用的精神与大枪相符,在一般人眼裡,自无表演上的「可看性」。

   以李公对大枪与拳的投入,两相对比之下,可说是将拳视为「术」,而将枪(兵器)提高层次至「艺」的水准,若能通「艺」,则「术」自不在话下。

   歷代武术名家,皆以兵器技艺服人

   李公「轻」拳术「重」大枪的观念,也可在武术古籍中得印证。

   明朝武将戚继光於《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拳法似无预于大战之技,然活动手足惯勤肢体,为初学入艺之门。」

   清朝吴殳在《手臂录》一书最后补述:「若拳则市井小民之事,无用於兵刑,止以供穷途之赤手。」

   所以歷代武术名家皆以兵器技艺服人,而不在拳术上论高下,形意拳经也提及:「形意以枪创拳」,这个现象尤以八极拳系统名师更甚。所以练武者若要练拳、用拳,其肢体操作、练法及用法一定深受其所练兵器影响,尤其八极拳拳法深受大枪影响,可说是以枪创拳。

   透过枪,可找出腿、身、手之最佳定位

   近年来,我与师兄弟重练大枪,更加确认「简单、直力」为武艺习练之大法,所谓的「气沉丹田、沉肩坠肘,含胸拔背」,在持枪、扎枪、分枪中,自是水到渠成。

   所以练习武艺若从枪下手,腿力、身力、手力便可找出最佳定位,在对练时,沾连、粘随、不丢、不顶,为先决条件,才能达到「贴杆而入、见肉分枪」的要求。

   拳术的发展借助枪法,俯拾即是,例如拳术的「三尖照」或「缠丝劲」,就是来自枪法。

   直行中有分力:前扎「拥銼」,抽枪「带环」

   在枪法中要求「去如箭、回如线」,对练枪者而言,扎枪快又准确较易达成,收枪回如线则难矣。

   而李公的枪法直行中有分力,前扎时「拥銼」,攻中有守,抽枪时则「带环 」,守中有攻。刘师回忆李公书文将枪扎入麦草堆,抽出时,可将麦草桿整捆从中拔出。两人对枪时,枪也常被老师从手中挖走。

   所以枪不空回:若要回,则带环、带鉤。

   用枪以后手为主,前手辅之

   在枪的使用上,以枪根操作精确为根本,才能使枪头变换自如:枪根操作以后手为主,后手阴阳变化,伸曲往来,为发力变化的根源。前手以黑鷂或白鷂阴阳变化,轻握才可听到来枪息。所以用枪以后手为主,前手辅之。

   扎枪之力以捅劲为主,捅劲要身力和肩臂之力,直中含「銼」,要求快与准,即八极拳的攻击手,而回枪时带环、带鉤,则需快速、善巧之力,非资质优异且歷经久练者,无法毕其功。

   看似寻常的「直拳」:猛虎硬爬山

   李公八极拳尤重回手,如封似闭,带环又带鉤,其中以「猛虎硬爬山」一势最为得意,表现出「去如箭、回如线」,用拳如用枪,前手缩回如线「带环」,同时后手捅出如箭「拥銼」。双手如双枪,一枪回,一枪出,守即是攻,攻即是守,攻守合一,收放合一。

   在外人看似毫无特殊的「直拳」──猛虎硬爬山一势,可说是李公将拳法和枪法结合为一的最佳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