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淘宝
 
adv1广告图片
 

太极拳名家朱利尧讲座走进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7-4-18 15:33:08

  中华武术进校园系列讲座——《朱利尧太极拳法》在地处辽宁阜新的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开讲,来自该校的师生和当地的武术爱好者与会。讲座开始前,著名武术家韩建中讲话,朱利尧的弟子进行了拳法演示。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是全国首批88所国家重点大学,该校十分重视校园体育特别是武术运动。学校的学生武术协会成立于1992年,3年前有成立了教职工武术协会。3年来,学校组织了9期太极拳培训班,现在,全校有1200多名学生选修武术课。

   朱利尧在该校讲座的主题为:什么是科学、合理的太极拳训练。

   他说,现在人们的亚健康问题严重,交通工具的发达、生活节奏的加快,物质条件的改进,营养过剩、脂肪过多,尤其是久坐久站带来颈椎腰椎的病痛很多,所以作为锻炼身体的太极拳运动练习者越来越多。但问题也大面积出来了,因为在大部分人看来,大家普遍认为“只要我在运动就叫锻炼”,所以,要么乱拜师被忽悠要么买张光盘自学,其实这个概念是错的,是对自身身体极不负责的做法。一些先进的国家,非常重视科学合理的身体锻炼方式了,研究人体运动力学和肢体结构相结合的训练方式。但是我们依然停留在几千年的思维上,即:“只要我在运动就叫锻炼”。

   第二个原因同样也来自于自身,中国的道家文化,在中国人的意识里已经根深蒂固了,运用不当往往容易在思维上走偏。

   很多人,可以说80%以上甚至90%以上的人没弄清太极拳,误解了太极拳,误解在哪儿呢?在思维上,往往把太极文化、太极哲学用于锻炼上了。太极拳是一门肢体运动锻炼的一种方法,与太极文化、太极哲学关系不大。许多人一练太极拳就满脑子的太极文化,网上的太极文章也都是些讲太极的“阴阳”。我在教学生或自己练拳时,不喜欢说“阴阳”而是用“矛盾”两字,你在练拳当中身上肢体各部位有多少矛盾在体现?比如说在练的过程当中,小臂顺缠时,大臂逆缠,小腿逆缠的时候大腿就是顺缠,他是一个矛盾体。与本能的行为是不一样的。太极拳之所以名为太极其实就是告诉你:练这个拳,肢体运动方式是矛盾的!

   第三, 随着现在太极拳的兴起,人们在学拳的时候,首要问的是你练了几年?于是,一些老一辈的太极练者虽然只有会个当时按光盘学的套路和多年来的一些“阴阳”心得,却仍然理所当然的担当起了老师。就像我说的,太极拳的套路没有失传,而“如何练”流失了太多,这是一种情况。第二种情况被称为学院派的太极拳,他们是以竞技、以表演为主,几年下来出现了无数的太极拳全国冠军、奥运冠军、国际冠军。这一类冠军获得者当仁不让的成了名家,他们传播的还是以表演为主的太极拳。而民间的不少太极拳师为了生计,去拜一个有家传背景的太极拳师傅为师,学上一两年,他也开始开馆收徒了。这些现象虽然满足了国民的一种锻炼的愿望,但对太极拳而言却严重走型,极不规范,身体没练好反而出现许多膝伤、腰椎盘突出等毛病。而这些现象的出现,正说明了太极拳教师的严重缺乏。

   五年前,朱利尧在央视《发现之旅》节目策划拍摄了一个的太极拳专题片-《最高境界格斗术》。他说:我为什么要拍《最高境界格斗术》这个节目呢?为什么要请清华北大及国家体育科研组专家一起进行各种人体结构与运动力学的实验?为什么我花去一年多时间去策划这件事?我就是要证明太极拳它的科学根基在什么地方,或者说它是不是符合科学。当然我们可以说太极拳是肯定符合科学的,因为它毕竟是中国几百年来形成的一个拳种,它的科学道理一定是存在的。

   这种科学道理并没有被完整的或者成体系成系统的展现给大家,这样就会使得习练者出现了两个问题,第一个是练的人往往找不到头脑,摸不着头脑,不知道应该如何掌握它。第二个是太极拳在传承过程当中,讲太极拳的理论基础往往是阴阳八卦,往往是一些很玄妙的东西,并没有还原它真正的科学的本质,这是目前的一种状况。当然并不否认用阴阳八卦的方法,用我们太极的哲学理论基础来解释它,我不否认这个问题。但在现代社会当中,如果用现代的科学知识和体系去揭示它、去解释它,从这两个方面去看太极拳训练,我觉得是非常有意义的。

   朱利尧特别讲了肢体的规矩:

   我们从生下来,需要经历的是“思想行为”的教育。这种教育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到研究生,是一系列的教育阶段。而这个思想行为的教育,是训练人的思维和行为的规范。但是人的肢体行为,从走路开始就是本能的动作,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要给肢体行为重新规范。

   本能行为方式、练拳的思维方式、肢体的训练方式是不同的。人的肢体行为从能够爬行到站起来会走路,基本是自身的本能,是 “本能的肢体行为方式”;当进入练拳或锻炼时就要明白肢体运动的规则,这个过程我称它为“锻炼的思维行为规矩” ;在“锻炼的思维行为规矩” 指导下,人的肢体动作的本能随意性,需要重新按肢体运动规则去规范,这个过程我称它为“肢体行为的运动规矩”。

   练拳、锻炼要有别于本能行为,在练拳、锻炼中本能的行为越多,说明你的拳架错误率越高,正确率越少。

    太极拳的训练方式是一个矛盾的肢体运动行为。比如说走路,我们都知道膝关节是折叠关节,起固定作用的,胯关节是灵活关节,可以左右旋转,但是我们的本能行为中,膝关节、胯关节都是用于站起来蹲下去,都是起着一个折叠关节的作用,胯关节没有去旋转。旋转是靠什么了呢?靠脊椎了,这是我们的本能。当你练拳也用这种方式就不对了!练拳,你就要用胯关节来旋转,脊椎不能去做旋转。比如说肩关节,我们一直说沉肩坠肘,在平时的本能当中,肩关节的运动是最多的,超负荷的。所以在练拳时肩关节虽然是灵活关节,但要尽量固定住,不要动,这样既能传力又使肩关节得到了休息。所以,在练拳的过程中,本能行为越多,锻炼的正确率就越低,这是练拳的一个基本理念。

     那么什么叫“肢体规则”呢?就是灵活关节要更加灵活,固定关节要更加固定。这点原则要重视,是科学的训练规则。什么叫灵活关节?就像我们的腕、胯、肩、踝关节是灵活关节,可以向四面八方转动,要更加灵活,它需要我们不停的灵活它,去动它,锻炼它的灵活性。我们的肘、膝,是固定关节,起折叠作用,要更加固定,它是起固定作用,也是上面和下面的连接处,只要是连接处,它都是起固定作用的。肩关节呢,它也是球形关节,它是活动得最多。胯关节呢,也是灵活关节,我们平时只是在走路、坐下、起立时当作折叠在运动,左右旋转的很少。平时我们旋转的不是胯关节而是脊椎腰椎在扭转。膝关节又是一个固定关节,它承载着我们身体的重量,是折叠关节,不要去左右摆动,左右摆动是会出问题的。踝关节从理论上来说,它又是一个球形关节,除了伸屈之外,往旁边稍微也有点旋转,所以,这个也要加强旋转锻炼。然而,现在到处看到的太极拳,基本上与锻炼无关。因为该“动”的关节不动,不该“动”的关节乱晃不停,完全违背运动规矩及肢体结构。

   下面来说胸腰的问题。胸腰在我们人体的机构当中都是最累的。你若长期养成乱扭妄动的坏习惯,必然造成脊椎的损伤。因为,我们人体的脊椎、腰椎、尾椎是日常生活中运动量最大的,我们手酸了可以搁一会儿,腿累了可以坐一会儿,而腰椎脊椎尾椎要一直在动,一直在承受身体的重量,哪怕是在睡觉中。所以,它们更需要保护,需要休息,科学家在不断研究科学的床垫,卖床垫的厂家也看到这一点,不断生产出一代代的新型床垫。我们平时练拳的时候,保持腰椎脊椎的挺拔不动就是一种休息。一个人衰老或生病都是从腰椎脊椎尾椎开始的,就是因为平时不注意保护。动物界中,一些身体非常强壮凶悍的动物,寿命为什么没有人类长,因为四肢行走及脊椎长期负重与过多用力有一定原因的。所以,我说过,过度的强化胸腰乱晃乱扭,尤其是用胸腰去缷力、发力是人为的健康破坏或慢性自杀。     

   前面说的是“肢体规矩”,即灵活的关键更加灵活,固定的关节更加固定。接下来说太极拳中的“松”,我们都知道,“搁腿弯腰”的目的就是拉筋松筯。既然都知道“松”拉紧中来,为什么一打太极拳反而松弛松散了呢?

       “松”本来是我们中国传统武术的精妙之处,但是,现在被我们很多练太极拳的人误解了。他们把松散、摇来摇去当成了松。在很多的现实当中或者很多的拳理、拳法上面看到的松散论,一次又一次误导着热爱太极拳的人们。我就奇了怪了,一味的乱摇乱晃讲放松,你真的能晃出真功夫来?如何才叫“松”,我想在这儿说一下。

   松的目的是为了把肌肉纤维尽量放松,做到这点就必须在训练时尽可能去拉长肌肉纤维,使肌肉纤维在运用时达到更加放松,打击,更具弹性,从而产生最大爆发力。如果训练时不去“拉松”肌肉,仍本能的一味的自然放松,试想想,能延长肌肉纤维吗?一个人睡觉的时候,七、八个小时都是放松状态下睡的,你不放松睡不着啊。睡觉起来以后,穿衣服,洗脸,刷牙,做事,这个状态都是放松的,走路,写字,办公,谈生意,或者工人、工艺师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一个放松状态下,除非你在搬东西啊,去搬,抡的那个时候,你的肌肉是局部紧张的。你二十四小时基本上都是放松状态的,你还要松,你再去练自然放松想干嘛?是不是想松得瘫在床上,臆想飞天?所以这个松,有着巨大的误区,它只是一种本能的、松散的状态。然而这个本能的松直接把太极拳沦为太极一文不值!

   为了求证,我特地请教过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的人体运动力学专家们,我说太极拳界都在讲练太极拳要放松,放松,再放松,站桩也要求放松。既然都说要放松总有它的道理吧,到底有什么好处?专家们回答说:“松是有好处的,是让肌肉高度休息的一种方式。这是一种故意的放松,跟我们平时本能的放松不一样,求松的时候,它也是把所有的肌肉全部整合起来,达到同步放松,使全身肌肉没一个地方是紧张的,是一种静止的放松。对肌肉而言一动全动或静止不动都是有难度的,这也是一种锻炼。”这么一说,站桩的时候使所有的肌肉都处于静止放松状态下的训练,也是一种正确锻炼,是一种让肌肉休息的方法。但这种锻炼,跟打太极拳、练武术、搏击上面关糸不大,更不是长功力训练方式。因为这些都是在运动中完成的,肌肉做不到静止放松。

   太极拳上所谓的松,实质上就是指“柔”,是指经过骨骼与骨骼之间的对拉螺旋拔长而产生争力,全身关节节节拉伸,关节与关节之间副韧带增长,关节内旋转余地扩大,达到最大的关节旋转角度,使关节更具灵活、肌肉纤维拉长更富有弹性,从而达到爆发力时间更快、更猛。松的训练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通过主动紧,训练时从“对拉关节螺旋拔长”中求“拉松”, 二是通过被动紧,训练时从“放松关节,利用肢体自重”去求“松”。不论采用何种训练方式,都必须以“肢体放长”为核心。

   我想,每个练习“太极”的人90%都是为了锻炼身体。练拳是练拳,太极哲学是太极哲学。

   如何正确的锻炼?

   首先要明个大体,从一个你最容易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的地方入手。比如,上半身的胸、肩、肘,这是黄金三角中的三个点。你要先分别理解这三个点,然后再把这三个点连成一个整体,也就是黄金三角。

   这三个点中,肩关节成了躯干与手臂连接的唯一固定跳板。这个固定连接点,这儿再次特别强调一下:前面说了运动的原则是灵活的关节要更加灵活,固定的关节要更加固定。但在武术的结构上,肩关节这个地方有点变化,跟锻炼有点区别。为了传递力量的需要,肩的灵活关节就要把它当成固定关节来看。固定了、锁死了,黄金三角才成立,力量才能输送出来,达到真正的整合。

   因为肩关节是人最灵活的关节,它本能行为运动远超负荷,至使患肩周炎的人们众多。所以,锁肩首先当作肩关节的休息,第二达到上臂与身体组成一个很刚的传力结构。为什么还要顶肘呢?第一,把上肢和身体紧紧连在一起,就让大臂和身体产生了一种争力。大臂代表身体的武力,这个武力是非常雄厚的。上边锁肩,下边定肘,产生了上臂自身的一种争力,也带动小臂与上臂产生争力,在这个争力的基础上,螺旋前转,就产生了太极拳招法的一个又一个浑圆,以达到四两拨千斤的目的。第二,我们都知道人的手臂都这么长,但是你要把手臂的肌肉拉长,这个调节系统就是肘。一顶肘拉长了手臂上的所有肌肉,肘起到了拉长副韧带及肌肉的调节作用。这种方法的训练,不仅能练出纯正的太极劲,还能使皮下的血管得到拉伸弹性的锻炼。这个就是太极拳健身之宝。长期训练之后,不仅你手就会很松很轻灵,而且心血管疾病也会减少概率。同样我们的上身,我们的下肢都是这样的训练方式,都是肌肉纤维拉长的紧,最终达到了真正的松和轻灵。不仅是心血管得到锻炼,走路也很轻灵,精气神也出来了,所以锁肩顶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后说明三节。人由三个部分构成。胯以下,两条腿,是一节;从道理上说,胯以上到头部,是一节。但是不对,为什么,躯干的运动与手臂无关,两个手臂的运动与躯干无关,是单独运动的。所以,从我们练武上来说是不对的,因为躯干与手臂必须要一个连接点使它们从不相干到合为一体,连接点是什么地方呢,就是肩!锁肩顶肘的黄金三角目的就是在这里,所以第二节应该是胯以上到肘关节。第三节,节点在肘,从肘到手指为第三节。它是展示技术层面最重要的一节。当然小三节就参考老前辈的拳理去吧。

   明三节其目的就是为了刚柔相济。如果人不分节那是硬的,不存在刚柔,节分多了就不刚了变软了。明白、掌握了三节,在刚与柔,攻与防,武与术都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是对自己身体的大致结构的初步理解。但这个理解身体的初步都还没有完成。我们还要下一番苦功夫,再把自己看作是机器。这个机器在我们现代社会中像变形金刚一样,很简单,有六个关节的运动。这部机器要保养,灵活关节运动一下,固定关节伸展一下。腕、肘、肩、胯、膝、踝,这六个关节包含了固定关节和灵活关节,我们平时健身和锻炼的时候就要按灵活关节要更加灵活,固定关节要更加固定这个原则去训练。而这些和太极文化无关!而是实实在在的健身之道!所以,我教拳就会给他们说,要把自己想象成是一台“机器”,而六大关节当作“机器”的六个零件连接点,如何保养能使“机器”使用寿命更长,更加灵活牢固。

   理解了黄金三角,明了三节,又用机器人的感觉似乎把你变成了“另一个人”,然后,你仿佛就树立起了一面镜子,能有个“感知体”对照着在练了。因为这时你的思维是被我故意放入了一个机器人的总体感觉中,是下了死功夫得到了一个参照系,仿佛你就有了一种进阶的方便法门——那就是——我要把我的那个树立起来的机器人注入第二阶段的活力了。

   这个第二阶段的活力我把它叫做“骨扭力”。你在训练中,要想象我这个人没有了皮肉,只是一副构架,是骨架在转。在只是骨架的情况下我怎么样做才能使骨架更加结实,不能是一碰就动、就倒的。骨架就是拉开、拧紧,拉开、拧紧之后这个骨架就有了“骨扭力”。

   骨头在转动,跟肌肉无关,肌肉只是起了个启动作用。在这样的意识去训练下,骨骼会硬朗起来,你自己也能检查骨架刚不刚了。长期这样想象着练,你的全身力量就会始终在骨头上面,肌肉也就放松了,肌肉就不累也不会酸痛。这种训练的目的就是使全身肢体结构坚固结实,具有刚度而不散架。内家拳在内涵上的核心是“骨骼运动”,并不是丹田内气!

   以筋骨发力是太极拳不同于其它武术之处。太极拳为什么要慢练是有理由的,慢打目的是为了肢体关节的节节分家与节节贯穿的劲力收放训练。就是要你去习惯“节节传力”的运动方式,身上每根骨头都要能做到推进,而在传力过程中极少用肌肉的力量,到达落点目标瞬间时才把肌肉力与骨传力合二为一,称为“刚落点”,所以太极拳是“筋骨拳”。如从劲力特征上命名可以称为“骨变速拳”,通俗点也可称为“阴阳白骨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