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民间丨隐匿在广州世俗中的武林高手
2017-4-1 18:14:54
挑衅、踢馆、报仇 …… 江湖的血雨腥风成为了历史,《一代宗师》里所描绘的武林纷争、恩怨情仇,如今已成过往。近年来,随着《叶问》、《一代宗师》等武侠电影的上映,咏春、太极成为认知度很高的拳术,越来越多人追起了 " 武林 " 梦,纷纷到武馆拜师学艺,而隐匿在广州 " 江湖 " 中的武林人则是不吝赐教。
金属质感分割线
咏春拳岑枝派弟子谭信泉:" 我看到了时代变迁,徒弟追着师傅学的盛况不再 "
从地铁站出来绕过水声潺潺的假山喷泉,便到了谭信泉授课的武馆。武馆的牌匾以及随处可见的武术海报,一下就能把想学武的人拉进 " 武林 "。
" 派别多是自然的,现在广州就有五个派别 "
晚上 8 点,谭师傅刚完成一天的工作,急匆匆地赶来。初见,他爽朗的笑声让人恍惚,这是一个已到不惑之年的武林中人吗?
很快谭师傅用自己的方式证明了这一点。 他不仅是习武之人,还很重视起源,随身带着师门流传下来的毛笔手抄本咏春族谱—— " 正宗佛山阮氏咏春拳 · 严咏春真传 "。
在他看来,关于咏春拳的起源坊间有很多版本,但他更认可的说法是广西钦县人严咏春所创。据说严咏春自幼跟随父亲习武,每天除苦练武术外,还要到山中砍柴,某天砍柴时忽然看到一只白鹤和一条蛇激战。严咏春观看良久而后有悟,遂应用到其父所教武术之中自成体系。
早期,咏春拳因有大量的黐手对练,而师父的精力有限,故每代传人极少。又因供养师父需要财力,因此只有富家子弟学得起,所以咏春拳又称 " 少爷拳 "。
后来,师父重传授功法、少一对一地黐手对练,让师兄弟之间加强黐手对练,逐渐开枝散叶,出现分支林立的繁荣景象。但是这些分支独立的存在则渐渐衍生了另一种矛盾。2013 年一场关于咏春的争执(咏春拳传承人之争)一度成为新闻热点。
谭师傅则认为,一门武术如果想要发扬下去,就一定要保持一定的弟子数量,那么就会出现不同的理解和侧重点,自然会发展出不同的分支。" 所以派别多是自然的,现在单广州就有五个派别。"
他所承习的咏春则是岑枝派系,是阮氏咏春经一代名师铁臂岑能(阮奇山得意弟子)传入广州,再传至师公岑枝。由于岑枝深得要领,融会贯通,做了大量的创新,故自立门派。到谭师傅这里已经是岑枝派的第三代了。
" 到师傅家学武,师娘总会给我们备点吃的 "
忆起当年学武,自认为是旧派习武人的谭师傅说:" 很苦 "。
因缘际会 16 岁的谭师傅认识了吕钊洪(岑枝得意门生):" 那个年代又没什么娱乐项目,空闲时凑在一起看洪哥打拳挺热闹的。" 就这样谭师傅拜了师。
师兄弟几个中他年纪最小,因此也倍受吕师傅呵护。" 就像你在电影里看到的,每周三和周六晚,到师傅家学武,师娘总会给我们备点吃的。" 在那个各家温饱都很难解决的年代,对于身处异乡的他而言,这是一种莫大的温暖和安全。
除此之外,谭师傅更多关于学武的记忆都是很苦的。由于离师傅家比较远,交通又不他骑自行车来回要近 4 小时," 有好几次都中途爆胎了,只能推着车往回走,最晚的一次到家都凌晨两点了。"
不去师傅家的日子,他必须每天练功至少两小时。夏天屋里太热,他就会去屋顶练。因高强度练习转马,那时鞋子遭了殃,鞋底磨损得厉害,换鞋子的频率 " 比换衣服都勤 "。
" 现在的年轻人习武则大不同了,坐个地铁轻松来到武馆,然后在空调房里练习,学会个一招半式就可以酷酷地表演给小伙伴看了 ",谭师傅笑道。
谭信泉和师傅。
收了 4 个外国弟子,语言不通不妨碍练武
这些新派习武人中,还不乏年轻的老外们。
2003 年,谭师傅开始收徒弟缘起于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两人在公园相遇,小伙子虽略显青涩,却意气风发,一句请赐教,让谭师傅想起了当年的自己。至此,他不仅自己练拳,还醉心于教拳。" 只要你愿意学,心地善良,不论国籍、年龄、性别我都教 "。就这样谭师傅收了 4 个外国弟子,其中一个叫托比(音译)。
托比从 2014 年 6 月就跟着谭师傅练拳了。" 之前他在别的武馆学习过咏春拳,但是他的动作不协调,肌肉紧张。咏春拳最主要的特点——旋转劲,也没有打出来。" 谭师傅一边说,一边比划着。不过,托比觉得较之前学的咏春拳更实用、威力更大。这也给谭师傅出了一个难题,纠正动作比教新手更难。" 我就把每个动作拆解,详细地讲解,正确的发力点,一个个动作在他身上试验效果的异同,让其感同身受。" 谭师傅说相比中国学生,托比的肌肉比较僵硬,缺少中华文化的底蕴和思维方式,但他肯下工夫,刻苦练习,教的动作很快就能练熟。" 他准备学成后,回国开武馆教授咏春拳。" 说到跟外国弟子相处,谭师傅表示毫无压力," 语言不通不妨碍武术训练,抓住一个词‘感同身受’就可以了,动作正确与否身体感受的压迫与痛楚是最直接的,当然这压迫与痛楚是有限度的,不能把徒弟打伤了,哈哈哈。感知是无国界的 "。
" 我算是幸运的,有不少练习了十多年的弟子 "
如今,谭师傅已经有上百个徒弟,他还专门建了一个线上聊天群。每逢各大赛事或者武术庆典,他就像是一个忠实的观众,为台上的弟子加油鼓劲儿,并为未能赴现场的弟子直播赛事,上传美照。
说到咏春拳未来发展,他转而叹息,现在快节奏生活和较大的生存压力,使得越来越少的人能够沉下心来坚持下去。学拳的人中,总有一批受不了苦半途而废的。他的拳馆里,这种人多数是年轻人。" 我看到了时代变迁的痕迹,徒弟追着师傅学的盛况不再。"
" 近年来,随着非遗保护的不断推广,明显能感觉到武馆的经营好转,因为年轻人会觉得学这个挺酷的,而且我算是幸运的,有不少跟着我练习了十多年的弟子 "。 谭师傅笑着说道。
90 后太极拳大赛冠军蒋凌晖:" 玩太极绝不是老人家的标志 "
一提起太极,也许脑海里会浮现公园里一群长者微屈膝盖,双手从两侧缓慢起势,慢条斯理地打出各式套路,或是有人提剑舞起,移步如猫行轻灵而沉稳。慢功夫、玄幻奥秘似乎成了太极的代名词,可有个 90 后的大男孩却刷新着人们的认识,他想要揭开太极的面纱,让人们更好的认识太极。
如果说谭信泉对咏春的忠诚,是 " 老一辈 " 武人的故事,那 90 后蒋凌晖的加入则是武林的新生代力量。
初见蒋凌晖,一席黑衣,身材颇为壮硕,一脸谦和的笑容,彬彬有礼的举止让人很难想到这是一位驰骋赛场,连续拿下三届国际太极拳大赛的 " 青山战神 "。就在一个月前的 TMCC 太极拳首场比赛,他还一举夺得了无级别组的冠军。
去少林寺练武,不到两个月就回来
蒋凌晖打小就活泼好动,在同龄人中,身材又比较壮硕,自然成了孩子王。父亲平日喜欢练练拳,但蒋凌晖对这不感兴趣," 当时,我觉得自己可厉害了,才不需要练这些拳术 "。他调皮地笑了笑。
男孩子总是在挫折中成长,随着年龄增长,交际圈扩大,蒋凌晖发现有比他块头大的,他反而成了被欺负的对象。这给他幼小的心灵造成了打击,当即告诉爸爸要去练武,就这样,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他去了当地的少林寺。
现在回忆起来他只记得训练的日子不好玩," 青灯古寺,无聊得很 "。小孩子耐性差,又正值开学,不到两个月,他就回来了,但那一声声 " 嘿哈 " 的呐喊在他心里埋下了种子。
19 岁到扬州,拜于太极拳大师门下
初中升高中时,苦于英语学习的蒋凌晖不想再继续学业,便提出辍学去体校,但爸爸觉得他年纪尚小,一直不同意。高一下学期,蒋凌晖实在忍不住了,又跟爸爸提出要辍学的念头,爸爸见他心意已定,只说了一句话," 要么去当兵,要么去习武 ",蒋凌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后者。
忆起那时,蒋凌晖永远不能忘了那一夜。临出发时,父亲把他叫过来,问了一句:" 你能把我撂倒么?" 蒋凌晖看着比自己矮一头的父亲,心里窃喜,正准备出手," 电影里最经典的一幕霎时发生在我身上,就在一瞬间,我被爸爸撂倒了。" 蒋凌晖说他简直不可想象,他立马就乖了。
就这样,19 岁的蒋凌晖来到了扬州,拜在著名太极拳大师田金龙门下。
190 斤的蒋凌晖被小师兄摔出一米远
回望过去,蒋凌晖说在扬州的几年习武生涯改变了他的人生。
师兄弟十几个,蒋凌晖年龄不是最小,可资历最浅。训练的第一周,师兄们每日十分钟热身的运动量,就让他觉得很吃劲儿,受不了。最严重的一次,训练过后第二天起床时,根本翻不了身,哪里都疼,最后是顶着床板一点点挪到床沿才下了床。
" 自己的决定含着泪也要坚持。" 蒋凌晖笑着说。可刚练习拳架一周,不安分的蒋凌晖就迫不及待的向师父提出加入实战。师父看了看这个壮壮的毛头小伙,笑笑同意了。他哪里知道第一周只是一点苦头,前方才是汗水浸泡的征程。
实战中,190 斤的蒋凌晖打不过 15 岁的小师兄,反而被腾空飞出一米高摔了个跟头砸在地上。像这样的跟头,他每天都要被摔 200 个左右。可他乐意被摔,师兄们还没时间去摔他,下课时间一到,大家就都想休息了。蒋凌晖没法儿就去找师傅练习,师傅也需要休息。于是,他就想了个点子,经常请师兄们吃饭,待酒饱饭足,仍不散,师兄明白了,一扬手,好!回去继续摔他。
练拳脚脱了一层皮,裹上面巾纸接着练
后来,大家一起练太极散手,每人两百拳,两百腿。八百下的运动量,就连 " 久经武场 " 的大师兄也喊了疼。可蒋凌晖一直没有停下,直到打的没有知觉,往下一看,地上一滩血,脚脱了一层皮。怕被师父骂,他就用面巾纸裹上,胶布一粘,谁都没有发现。第一个月,他在被窝偷偷哭了好几次。可哭过后,还得再来。
蒋凌晖进步很快,这其中有天赋,更多的是努力。2010 年 11 月蒋凌晖参加了学武以来第一场正式比赛:太极散手,并拿了冠军,但他说是 " 凑巧 "。但这凑巧可把他爸妈高兴坏了," 对他们而言,有了这个冠军,我就是国家二级运动员了,可以特招进大学。" 蒋凌晖说,他没想到自己还能再上大学。
2012 年 5 月,蒋凌晖被特招进入扬州大学民族传统体育专业。
90 后的师傅收了一批四十多岁的徒弟
俗话说 " 太极十年不出门 "。蒋凌晖经过前期刻苦训练,自 2012 年下半年起,他就逐渐在各个赛场展露头角。
不断地比赛,不断地挑战," 青山战神 "、" 推手王中王 "、" 武林百杰 "、" 格斗大师 ",这些荣誉也纷至沓来,越来越多的太极拳友听到他的名字,更有不少人通过网络、电话联系到他,想请他过去坐镇武馆、开馆授课。
9 月初,蒋凌晖受邀在广州坦尾的一家武馆开了一个太极拳培训班。其实,早在 2013 年,蒋凌晖就尝试开班授课,第一个班是设在山东。" 来的有十几个人,大多四十岁左右,也有六七十岁的,他们都练了很多年的太极拳,刚开始不信 任我 "。蒋凌晖笑着,不服气咱们就切磋,一番功夫下来,大家都佩服了。
蒋凌晖的太极拳培训班注重 " 以攻为主,以养为辅 "。" 我上课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转变学生的观念,我教授的太极拳是从套路着手,讲解它们的实际用法。跟养生太极的区别在于,一个注重攻守,一个注重养生 "。
" 打太极就要把人推飞出去,这种想法太过求成 "
经过这么多年,从最先的学习训练再到如今的比赛、授课。蒋凌晖说,他更加了解太极精义,也看到有不少练习太极拳的人进了误区。" 我们应该追求一种放松的状态,有不少人认为打太极就是要把人推飞出去,像电影里一样。其实这种想法太过求成,只能导致身体的肌肉紧张,从而运用的力量是死力,起到反效果。"
90 后的蒋凌晖说起太极时和年龄并不相符,让人感觉是个沉稳的武林高手,他说希望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能让更多年轻人也加入太极的队伍," 玩太极绝不是老人家的标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