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未学打,先要学挨打
博武 2016-5-12 14:15:28
起手式:迅速进入迎敌状态
列阵待敌时,会以最轻鬆的姿态扛刀。全刀刀身垂直,拿在手上是最受力、最轻鬆的。
左手反握刀柄,应该执刀柄的中央位置:握近刀盘处,会妨碍交刀右刀的便利;握近柄头处,位处刀身末端,刀身容易摇摆,握持时会比较费力在维持稳定上。
遭遇敌人要出刀时,左手向前一摆,右手执持刀柄,即成「见贼出剑势」。刀身在前,透过钟摆力自然地荡回来,摆一圈后两手执持,即成「持剑对贼势」。
整個動作如同手槍上膛,只要流暢迅速,便能及早做好迎敵的準備。
《纪效新书》中长刀的「铜护刃一尺」,有解说为「作握把之用」,等同于日本「中卷野太刀」的设计,在刀身一部分缠上剑绳,以克服大太刀长度与重量上的不便。如此,《辛酉刀法》的图谱中,一些手握刀刃的动作便能合理解释了。
但既称为「护刃」,而非「握把」或相类的名称,功能上理应并不相同。尤其中国的长柄刀本为军中常用,何必以此繁複的工序,来改长一把刀的握柄以缩短刀身呢?
再比较「铜护刃长刀」与「长柄刀」的性能,铜护刃作为握把,前刀没有刀盘保护,暴露于对方攻击范围,十分不智。若非不得已(例如骑兵长刀不良于步战,进入不得不步战的环境下,才临时改装使用),实在不适合这样做。
因此,「銅護刃」的功能使可能真的是為了「護刃」,專門用來承受對方兵器攻擊之用。因為「銅護刃」是可替換的部件,如此便可以減少刀身受擊的傷害,延長刀體的壽命。
左、右、上三方的防御架式
以此引伸,铜护刃的设定便暗示了「三防」的结构及用法。
首先,「三防」的动作儘管略有不同,但其实是同一结构,空出左门并以「铜护刃」当先迎敌。对方击来,便以「铜护刃」硬接粘进,将刀身往左摆开,顺势劈入。这一点,从《武艺图谱通志》中的「向上防贼势」有绕过脑后的描绘,便可见端倪了。
在兵阵中,兵刃多从上而下劈打而来,或中央突刺而来,甚少横向挥舞的,因为横向动作容易伤及身边的战友。如此,向左右横格的动作,也因此而显得次要。
所以「三防」的分別,主要是事前的身法不同,及事中的步法不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