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海南武术“重出江湖”
海口网 2016-1-12 13:34:41
海南武术源远流长
之前在由海南省文体厅主办、海南省武术协会承办的海南省首届武术锦标赛中,全省各地拳术得到了大展示。初步统计,海南各地流行的本土拳种有:屯昌的大马五形桩、四门归宗、五门归宗;万宁的马仔功、桩头功、蔡李佛;琼中的黎家拳;琼海的中兰拳;昌江的红林拳等。
“海南武术主要由广东、广西、福建南传的武术,融合当地文化,形成了相对清晰的行拳风格,并传承至今。海南武术在技法上源于南拳,讲究实用,不讲花架子,讲求手法多变、腰马稳健扎实,拳势刚烈、气势勇猛。海南武术在器械使用上与当地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常用生活农具即为兵器,就地取材,既简便又实用。”海南大学体育部武术教授李秀介绍了海南本土武术的特点。
“啊哈嗯……呼哈耶……”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而又独特的声音时常在屯昌县坡陈村的上空回荡。这个习武之声从一百年前就延续下来了。2015年11月8日,村子里热闹非凡,一项沿续了160多年的传统感恩祭祀仪式——纪念大马五形桩祖师诞辰活动在这里隆重举行。年轻一辈身着统一服装,他们一边打着古朴而刚猛的大马五形桩,一边发出“啊哈嗯……呼哈耶……”的声音。
坡陈村是海南省屯昌县远近闻名的“武术村”,该村家家户户习武成风。上至八旬老者,下至几岁的孩童,甚至是嫁进来的新媳妇,都能打出一套大马五形桩。这套独特的拳法属南派少林拳种,相传于清朝咸丰年间传入屯昌。“大马”指大马步,“五形”指动作神似鹤、龙、虎、龟、狗五种动物,攻防兼备、虎虎生威。
据史料记载,屯昌县武术文化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从遗留下来中世纪时期练武用的石器(石码)、武馆治伤医书、300多年的武馆,以及传承几百年的具有地方古朴特色的“五形桩”、“四门归宗”、“五门归宗”和古老兵器“三叉”、“双刀”、“藤牌”等,都可以反映屯昌武术文化历史的年轮。
万宁市自古尚武成风,自宋代绍兴二十二年就有万宁武术记录(当时称万州武术)。传统武术有拳术、渔叉、藤牌、大刀、长枪等,沿传至今的“桩头功”、“马仔功”,已历十七代,是万宁最具代表性的武术,具有神形兼备的特点,在万宁及周边地区普及率最高。2014年5月,高小军来到万宁进行基层武术调研,观赏了万宁渔民赤脚在70℃的水泥地板上表演“渔叉功”、“马仔功”等传统抗击海盗武术,给予了高度评价。
琼中武术历史可追塑到元朝二十八年,黎族人“以木为弓、以镞为羽、以竹为弦、出入不释手、以标刀为戈、以角为甲、以射猎为生”,从史载可看出琼中武术的渊源。清朝和民国期间,黎苗族民间武术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其中钱铃双刀、黎家拳、黎家棍、打狗棍等传统武术,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文化娱乐到强身健体,形式和内容不断完善,现在已形成较完整的黎家武术体系。
声名远播影响海外
陈亚强,桩头功的五虎将之一,是桩头功的第十七代传人。今年58岁的陈亚强马步扎稳,掌拳出招,虎虎生风。他的这套桩头功,已经流传了800多年,包括龙、蛇、虎、龟、狗五种拳形。据《万州志》记载,南宋抗金英雄岳飞部下将领于鹏,受秦桧陷害,被贬送万安(现在的万宁)军编管。于鹏被贬来后给周边的村庄村民传授武艺,村民茶闲饭后、农耕歇息就会在农家小院、田埂边上结群小练。
在琼中县表演武术的一位白发老翁,身着黎族服装,拳棍都来,一招一式身体轻巧,根本看不出是快80岁的人。他就是琼中黎家拳和黎家棍主要传承人陈崇钦。1936年,他出生于琼中县湾岭镇,10岁师从其父习武,亲得真传,此后不断习练,掌握了黎家拳和黎家棍精髓。陈崇钦虽年事已高,仍然身手敏捷,还在带徒。陈崇钦说,黎家拳法的主要特点是,站桩稳固、动作灵活、短守短攻、发力点集中,爆破力强,实战性强。黎家棍法具有快、准、狠的特点,极具实战性。
林强,林天福嫡传武功传人。林强出生于东方武术世家,林家祖辈从清末时起在东方习武,当地人称“林家拳”。他自幼随父习武,系统掌握家传拳械,后来因工作关系来昌江,创办红林武馆,把拳法改名为“红林拳”。1979年,林强担任昌江县武术代表队副总教练,同年参加广东省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第一届武术比赛,并荣获五项全能冠军。林强现为海南省武术协会副秘书长。此外,还有一支琼籍拳师在新加坡创建的海外武术团体,至今已有79年的光荣历史,那就是新加坡光武国术团,把独具海南特色的拳艺带到国外,生根发芽,不断传承发展,至今保持着海南传统文化的特色。在琼籍华侨中极负盛名的武术师傅有符福盛、魏大乾、冯安邦等前辈,他们在琼籍华人华侨中家喻户晓、德高望重,是在新加坡传授海南武术的早期代表人物及光武国术团发起人。符福盛是较早期在新加坡传授武艺的武师。魏大乾曾在泰国打擂,击败负有盛名的泰国拳师,使琼派武术声名远播。
面临失传断代危机
如今,“大马五形桩拳”已是坡陈村人生活的一部分。尽管如此,村里的长者还是担心,年轻人都不太专心习武,大多跑到外地去打工。“武术能当饭吃吗?”这成了老一辈敦促孩子们练武时,经常得到的回应。
当地的一位村干部告诉记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坚守武术,没有心思和精力继续练拳。长此以往,“大马五形桩拳”会慢慢失传的。
“想找到一名合适的传人真的很难。”谈起传人一事,83岁的坡陈村第六代传人许恒尚直发愁。他急着物色传人,“再没人好好传承下来,恐怕要断掉了。”
海南省武术协会专职副主席刘庆国对此也很忧心:“武术或以门派流传,或以师承相授,或以血脉传承,流派众多,而又各成体系,因此传播面很狭窄。有些老师傅去世了,一些绝技就‘消失’了,况且,很多武术练习过程特别辛苦,现在的孩子难吃其苦啊。”
而让海南武术扎根海外,为弘扬和传承海南武术文化作出不可磨灭贡献的光武国术团,虽保留着具有海南传统武术文化特色的形态根基,但许多技艺文化在现今海南本土已难觅踪影。且如今随着光武国术团几经迁址、人事更迭、许多知名老拳师相继过世、外来现代武术或体育娱乐也冲击着新加坡琼籍华裔新一代,面临后继乏人的承传境况与发展困境。
“现今海南本土,从这里流传到新加坡的海南琼派武术、海南狮已成绝唱,谈不上继承和发展了。如果没看到现今新加坡光武国术团保留的海南武术、海南狮的有关资料,我们也许还不知道海南琼派武术和海南狮曾经的模样,而即使遗留在新加坡的海南琼派武术和海南狮,能练能舞的已寥寥无几了,亟需重新重视起来,对它进行整理、挖掘及保护。”李秀在论文中写道。
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需求意识的差异和对传统武术的误解,散打、搏击被普遍认为是最实用的现代武术,一些研究价值极高的传统武术,保护和传承受到很大的影响。
打造琼派武术系列
张欣欣是海南师范大学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教研室的老师。张欣欣出身于河南的武术世家,父亲张胜利是少林寺第31代俗家弟子,现任河南省武协副主席。张欣欣说,海南的民间武术是一个有待挖掘和整理的宝库。“我们研究室和省武协及屯昌武协合作编了一套五形桩的推广教材。这只是开始,海南还有许多特色武术有待推广,比如四门归宗拳、马仔功等等。挖掘整理这些特色武术,编制出面向大众推广的套路,形成一个琼派武术系列。”张欣欣说。
从省文体部门了解到,创建“全国武术之乡”,挖掘和整理一批具有研究和传承价值的地方传统武术,对于海南武术的崛起和发展优秀传统武术文化来说意义非凡。屯昌、万宁、琼中特殊的地理位置,在海南整个武术文化发展规划构架中,其“以点带面”的效应将起到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屯昌居中,可以带动中部至周边市县,万宁可以带动东部沿海各市县,琼中可以影响到其他少数民族自治县。)
省武术协会主席刘怀良说:“通过武术之乡建设,目前挖掘整理出来的屯昌‘五形桩’、琼中‘黎家棍’、万宁‘马仔功’就是其中的典型,而且屯昌‘五形桩’正着手准备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琼中‘黎家棍’、万宁‘马仔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马五形桩拳传人许桓介说,如今村里定了一个规矩,村里的孩子每周两天一起学拳。屯昌计划在全县范围内开设武术课,今年将选择一所学校让坡陈村的村民去教授,时机成熟后在全县范围内推广。
此外,启动海南省武术挖掘整理,摸清海南现有的武术家底工作正在展开。在政府主管部门的重视下,海南省武术协会正对全省各市县的武术文化资源进行一次全面的挖掘整理,同时加强与新加坡光武国术团的武术文化交流与文化反哺,摸清目前海南省及海外尚存的武术拳种及文献资料,目前正在组织筹备编撰《海南武术志》、《海南武术拳械录》。
挖掘传承海南本土武术,打造琼派武术将是各界有识之士努力的方向。 |
|